一整年的工作即將結束,來 YE review 一個職業現場的迷思。
- 年初(甚至到 Q3 都還有)其實一直有個論述是 msft 今年就會受惠於 AI PC、Copilot adoption rate 上升,然後可以額外貢獻 eps 多少 %…的討論,如果您是我有面對面討論的 PM/Analyst,就會知道我對這種論述相當不以為然。
- 先說,我並不否認 AI PC 和 Copilot 採用率提升對公司業績能產生正面影響,但這件事情從來不會「自動發生」,好像請 RA 拉個 excel 檔案就在現實生活中搞一個 digital twins、讓業績 2024 年立刻成長。
- No, #新科技產品的導入與成長從來不是必然的,以 Copilot 的狀況來說,價格、IT 採購的大環境、產品初步導入後在企業端的推廣流程…每一件事情都是要考慮的因素,而對於 $msft 的經營歷史來說,影響整個公司層級的產品推動最大 catalyst 一向是 replacement cycle/end of update,所以我一直認為真的要看到顯著的正面效應,應該是 2025 下半年,而上半年投資人們會更嚴格檢視每季財報透露的訊息。
- 投資人太容易高估新科技產品本身能直接對公司業績、股價造成的影響,或者說他們希望新科技產品的出現能 change this game。但別忘了你今天在看的是 $msft 這種巨獸,不是 $pltr、$app 這種量級的公司,單一且影響範圍有限的催化劑不僅很難雨露均霑地讓公司的每個經營層面都受惠,就一個被機構投資人長期滿倉的股票來說,這難度更高。
- 回過頭來,為何年初有那種論述?$msft 一向是 core holdings 中的 core holding,low teens 的 eps growth 配上當時估值也並不划算,買賣方研究員如果要繼續推,相當程度的合理化更快的業績增長是得估的。但這種無視現實情況的做法很危險,只會讓容錯空間變得更小。
- 時間拉長來看,也許 $msft 會實現該論述並且反應在業績上,但就「猜」單一年度業績並據以產生 Alpha,that’s a low conviction call。
- FOMO 心態不會只出現在交易上,看似理性的基本面分析與投資上依舊有這種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