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枯山水

脫下鞋子,悄然穿行木造迴廊,坐在面朝白砂庭園的台階上,我們暫時卸下旅行時間,嘗試放空自己,細細觀看白砂上迴旋有致,富於韻律的波紋。

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百聞不如一見,沒想到親身造訪後,才發現這ㄧ座長方形庭院,並不是僅用肉眼可以看出所以然。

庭園裡,五堆平凡無奇的石塊,由幾世紀前的無名造園師,精心配置,錯落擺放,石堆彼此之間的遠近距離,透過寺僧以竹帚在白砂上耙出波紋,創造出既留白又彼此關連,深具張力的空間感。

三面環繞的泥牆上覆著瓦片,畫框般隔開林木掩映的外面世界,也框住這方咫尺空間。小小庭園,就像一幅畫,畫框裡似是ㄧ幅抽象呈現的水墨山水。



所謂「枯山水」庭園,就是石堆造景,除了石與砂,其他什麼都沒有。「枯」差不多就是「空」的意思,但「空」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那份「不見」。不見,不是客觀上不存在,而是主觀意識上滌俗忘憂,讓出空間來,空山,即是心明明朗朗,且眼看飛鳥白雲,耳聽山泉蟲鳴,從自我內心放空,世俗的一切,不過是遙遠的迴響。

龍安寺的石堆與石堆之間,獨具巧思,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不能盡窺全貌,總有一角之偏,這也代表某種保持謙虛的含義。許多西方遊客坐在階上,試圖在東方禪意庭園前,悟出些什麼。

正如欣賞ㄧ幅美妙的畫作時,總有人要牽強附會地賦予意義ㄧ樣,這些說明其實顯得多餘。在我的認知中,作品裡令人不解的謎才是最吸引人之處,也是想像力最能自由奔馳的地方。當我們欣賞這座庭園時,最好的方法還是與庭園對話,而非探究庭園每個部分的意義。

走訪京都,為了不走馬看花,我總會參考幾本書,日本學者清水泰博所著的《意象京都》是其中之一本,他「看」京都建築的態度,讓我從沉重的歷史資料解脫。

坐在白砂庭園的階上靜觀,無論是象徵大海浮著許多島嶼,或是雲煙深處露出的高聳山巔,枯山水庭園在咫尺空間裡,無名工匠就地取材,以少為多的原創力,讓我在微細的砂礫波紋間,體會某種「欲辨已忘言」的意境。波紋起伏或許如人心,貪愛癡惘,當一日將盡,些許折返的幽光或能穿透我們的心,讓幽微的,低伏的,青苔般的潛意識回復生機,如詩浮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