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思考日記】自由的寫作

【過度思考日記】自由的寫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方格子上閒晃的時候,意外發現林筆筆鳥推薦給寫作新手的清單,清單裡其中一本是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的〈心靈寫作〉。我很喜歡娜妲莉的寫作風格帶有一種內向人的自由與瘋狂,和我的頻率還滿合的,這本書我也覺得讀起來很順。文中有許多小篇章,而每個篇章會用不同的角度說明「心靈寫作」的其中一面,隨著篇章的進展,能逐漸了解她在磨練多年以後所淬煉出的「寫作」的真義。

底下分享幾段最近讀到有感觸的內容。



作者在第12章「我們並不是詩」所講的概念,意外地和我在【過度思考日記】7/17寫下的想法不謀而合。雖然這章講的是「詩」,但我覺得能夠更廣泛地以「文章」來概括。

問題在於,我們以為我們活著;我們以為我們的言語字句是永恆堅實的,將永遠銘刻在我們身上。錯了,我們寫在當下,寫作只是那一瞬間的事。
留心觀察自己,我們分分秒秒都在變動。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們隨時都可以從凝凍的自我和意念抽離出來,作全新的出發。寫作便是如此,它並不會凍結我們,反而解放了我們。

娜妲莉認為,寫作只是當下瞬間的事情,那些語言並不是永恆不變的。我們一直都在變動,而寫作能夠抽離自己的意念。

這正如我所說的,創作就像是在寫日記,只是當下心情的截圖。


我們必須記住,我們並不是詩。別人要怎麼反應都行;而如果你寫的是詩,可能(別人)根本不會有反應,對這一點要有心理準備。不過,這樣也沒有關係。力量始終存在於寫作的行動當中,必須一次又一次,不斷地回到寫作,別因他人欣賞你的詩而昏了頭。

她也提到,別因他人的欣賞而昏了頭(現代語言翻譯:不要在乎你的作品被多少人按讚、留言、分享),必須一次次的回到寫作這個行動中。

這樣的看法我非常、非常地同意。寫作本身就是快樂的,其他的回饋都是附加價值,而且你沒辦法控制得到多少回饋。所以不管你的作品得到了巨大的讚賞,或是完全沒有人讚賞,都要提醒自己回到寫作,以及帶給自己快樂的初衷。



在第13章「人吃車」,她曾聽人轉述,印度有位瑜珈行者吃下了一輛汽車。

一般人聽到這種誇張的新聞,反應應該是:「他是瘋子嗎?為什麼要做這種事情?」,但娜妲莉反而是感到好奇:「天哪,他當時幾歲?連方向盤也吃掉了嗎?車子是哪個牌子?汽油也喝下去了嗎?」

她說,不要探究邏輯,不要問「為什麼?」,而是要讓心靈吞食一切,然後使出渾身解數將它們吐落在紙上。

寫作、生活和心靈是一體的,不可分割。如果你的思想空間夠巨大,能夠任憑別人吃汽車,那麼你也能把螞蟻看成是大象,把男人視為女人。你將能看穿洞悉所有的形體,如此一來,所有的分野都將消失。
別『促使』你的心做任何事,只要擺開成見,紀錄下你腦中源源不絕的思緒就行了。寫作練習會軟化感情和理性,有助於我們保持彈性,從而讓蘋果和牛奶、老虎和芹菜之間溍渭分明的界線消逝無蹤;我們可以穿透月光,直接鑽進熊的身體裡。只要跟著思緒走,便會自然而然地飛躍起來,因為人的思想往往會即興自然地大部跳躍。

娜妲莉全然接受自己的思想,不帶任何一絲批判,讓好奇心帶領心靈到任何地方,也讓筆下的字句隨後跟上。

從她的文筆,能夠感受到她是一位保持著理智的瘋狂之人。我真的很愛這樣的人。


avatar-img
Andy 的過度思考日記
16會員
77內容數
創作就是在寫日記。是自我成長的日常紀錄,也是想法和情感的傳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不小心就把這裡荒廢了一陣子。「荒廢」是說來有點難聽,但這段日子的我並沒有放棄寫作。相反地,寫作反而更緊密地和我的生活貼合在一塊。 最近我還是有在發文,不過是發在 Facebook 粉絲專頁上,當時的我偷嫌 Vocus 沒什麼粉絲互動,所以換了個平台,看看會不會有什麼改變。如果是從成績來看的話,是沒
今天臨時興起,整理起了筆電上的照片。 整理照片常常要和過去的自己進行對話,回想拍照當下在想些什麼,為什麼留下這張照片,是因為這邊風景很漂亮嗎,還是難得拍到家人很生動的表情。現在坐在電腦前的我,又該把哪些照片留下,或是加強什麼地方。 和自己對話的時候,我發現到了一個我一直覺得不對勁、卻說不太出口的
在 YouTube、Instagram、或方格子上,都能看到那種規劃很周延的創作者。他們承諾每個禮拜幾會固定發出影片,還做成色彩豐富、富有設計感的字卡,昭告天下。 他們的行事曆可能早就排滿工作,似乎接下來的半年,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早就都安排好了。什麼週更、日更、時更、分更、秒更,都不是問題。
不小心就把這裡荒廢了一陣子。「荒廢」是說來有點難聽,但這段日子的我並沒有放棄寫作。相反地,寫作反而更緊密地和我的生活貼合在一塊。 最近我還是有在發文,不過是發在 Facebook 粉絲專頁上,當時的我偷嫌 Vocus 沒什麼粉絲互動,所以換了個平台,看看會不會有什麼改變。如果是從成績來看的話,是沒
今天臨時興起,整理起了筆電上的照片。 整理照片常常要和過去的自己進行對話,回想拍照當下在想些什麼,為什麼留下這張照片,是因為這邊風景很漂亮嗎,還是難得拍到家人很生動的表情。現在坐在電腦前的我,又該把哪些照片留下,或是加強什麼地方。 和自己對話的時候,我發現到了一個我一直覺得不對勁、卻說不太出口的
在 YouTube、Instagram、或方格子上,都能看到那種規劃很周延的創作者。他們承諾每個禮拜幾會固定發出影片,還做成色彩豐富、富有設計感的字卡,昭告天下。 他們的行事曆可能早就排滿工作,似乎接下來的半年,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早就都安排好了。什麼週更、日更、時更、分更、秒更,都不是問題。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