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一次到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欣賞莊家勝西畫個展。這間美術館給人平靜、祥和、清幽的氛圍,適合一個人靜靜地觀畫、思考並融入畫中進行沉浸體驗。
那次展覽的主題是「身土不二」。身土不二來自宗教用語,指「身」(正報)與「土」(依報)二者無法分開,如同藝術家依土地(現實環境)來吸取創作所需的生命經驗,接上人文信仰地氣,得以開展真實的藝術生命。值當時疫情年代,此展亦可作為回歸簡樸生活的提醒,以感恩、謙卑、恭敬的態度面對大化。
展覽的作品給人一種生命如真似幻的體悟,傳達己身與大地生命脈動的連接,並以綿密的筆觸營造出整體結構的豐沛,讓身心靈安頓踏實。因此畫面無特定的焦點,而是以全面性的擴張延展,自然浮現出信仰的底蘊。展覽以花與樹的冥思姿態為主軸,筆觸綿密、色調光亮,如溫熙的陽光般,綻放著藝術與哲理之美。
我認為最具特色的作品是苦行林,這幅圖畫以抽象的方式表達,線條流動的節奏躍然紙上,筆觸清晰但整體的氛圍有虛無縹緲之感,引人思索這些點線面所形成的意象及含意。圖中下方有密集的白色橢圓點,中間縫隙摻雜黃黑棕色,推測這是布滿落葉的道路;而中間偏左有部分的線條轉換成縱向,應為長在土地上的兩株草;小草右方彷彿是一顆斷木,下方根莖仍根著於大地,然而中間似乎被砍斷了,呈現出圓形截面;斷木的後方也就是整幅作品的上半部,從線條看來是一 株株的樹木及延伸到遠處的道路,整體讓人有身處林中的感受。 畫中路途綿延不絕,行行重行行,茫茫無邊際,腳踩落葉漫步而行,似乎只有兩旁無數的林木作伴,是苦行之人修行的過程(苦行是印度宗教的一種修行方式,目的為獲得神靈的祝福或得到解脫,通過各種超越自我的修行來達到目的),畫作所呈現的是這樣的情境。
觀者自行想像在冷清寂靜的林中,獨自行走,沉澱心靈並向自我對話,達到清心寡慾能夠忍受孤寂的折磨、承受煩躁無趣的攪擾,修養心性培養耐心並磨練心志,即使只剩獨自一人也要堅定地走下去。 畫面中的小草與斷木象徵著修行路上或人生路途中遭遇的阻礙與挑戰,在經歷信念與耐力的磨練後又要面對隨之而來的險阻,這看似平靜無波的畫面, 卻暗含各種試煉的意義,不愧名為「苦行林」。 作畫者將自然景物融合人生哲理寄託於圖像,將信仰文化以色彩與線條堆 疊,並以宗教意象和歷史意念填充,因而充滿豐富的想像空間。
印象最深的是「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及 「雅典學院」,過程十分有趣,並且能夠習得一些作圖技巧與表現手法。 其中「最後的晚餐」,使用透視原理以及三角構圖,老師告訴我們耶穌頭上的天空彷彿光環是刻意設計的,代表耶穌的神性。這才知道原來連那麼細節的部分都暗含玄機,藝術作品真的是需要小心審視、仔細觀察的寶藏,藏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等著我們去發掘!此外,每位門徒的表情動作也都不同,觀察以推斷他們的心理活動也很有趣,猜猜誰是猶大環節,就像偵探要找出潛在犯罪者般,這些體驗讓我喜歡上欣賞藝術作品。除了上面所述,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部分,像是約翰的形象、猶大的錢袋、天空是白天等等。 在欣賞「岩間聖母」過程中也充滿樂趣,畫家用畫中人物的手指方向,將我們的注意力移到聖母那邊,而畫中人物間的關係和故事也為欣賞增添趣味; 觀察和判別「雅典學院」中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其他著名人物的過程,發現作者拉斐爾自身藏在其中。
一幅畫娓娓述說著歷史,並由一連串的故事交織而成。
藝術欣賞能了解關於畫家和該時代的故事,或是一些神話宗教等文化瑰寶,還能從藝術作品中了解過去人們的思想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