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基短篇連作集《13・67》故事一開場,用了大量細節,鋪陳主角的出場。故事從「駱督察一直很討厭醫院的氣味」拉開序幕,醫院「消毒水」的氣味讓駱督察聯想到「屍體」與「停屍間」,接著描繪駱督察心情沉重,看著病床上躺著的老人:
在呼吸面罩下,老人的臉上滿布皺紋,雙眼緊閉,膚色蒼白,長著零星老人斑的手臂上插著細管,連結著好幾台運作中的醫療儀器。病床上方懸掛著十七吋的平面螢幕,顯示著病人的脈搏、血壓、血含氧量等資訊、線條緩慢地從右往左移動,如果這畫面不是跳動著,任誰也會覺得這老人已經死去,床上躺著的是一具保存得很好的屍體。
作者在鉅細彌遺描述床上老人外在垂死的模樣後,再次透過駱督察充滿細節的回憶,呈現垂死老人關振鐸任職時的風貌與性格:他是情報科的靈魂人物,是「破案機器」、「神探」,是駱督察的「師傅」,甚至可說是他辦案推理上的「父親」。
儘管按照一般認知,警察得要遵守「規定」與「命令」,可是老人多年來一直教導駱督察不能死守陳規,跟嫌犯對決就像賭撲克,要虛張聲勢才能讓對方露出破綻。而賭撲克除了是心理戰之外,當然也包括藉著已出現牌數的計算,精準推算未來。所以作者還給了關振鐸一個稱號「度叔」,來自他的妻子,既意味著「斤斤計較、小氣」也表示「事事算盡」。
作者選擇在醫院病房建立主角性格與狀態後,緊接著讓一樁豪門命案的相關人進入病房,這些人既是被謀殺者的親人、秘書與幫傭,同時也是命案嫌疑人。而負責當偵探的,居然是床上那宛如屍體的老人!
看到這裡,想必讀者與這些嫌疑人同樣驚訝,駱督察沒說笑吧?而這就是作者在呈現老人垂死狀態時想造成的效果。為了說服讀者與嫌疑人,眼前這個一動不動的老人,實則頭腦還活躍得不可思議,作者再次用上大量細節,描述如何讓命案相關人之一戴上髮箍,集中思緒,而讓腦波以「是」(電腦發出嗶聲)「否」(電腦發出嘟聲)呈現在電腦螢幕上,並細膩地安排了嫌疑相關人之一是有醫學知識的醫生,藉以說服眾人(醫生的家人與讀者)。
就在讀者也跟這些嫌疑人半信半疑時,駱督察開始描述起命案始末,讓老人與讀者同步理解案情。而老人總是比所有人(包括讀者)早一步察覺案情奇怪之處,隨著駱督察試著推演可能性,電腦不時發出「嗶」「嘟」聲引導偵辦方向。
漸漸地,命案相關人與讀者都不由得不相信,老人真如駱督察所說,即使躺在床上,他還是辦案機器,「天眼」超越肉體限制,透視真實命案如何發生。
細節的魔法除了能讓人物立體化,也讓場景在讀者的腦海裡活起來。以上面的例子來說,作者選擇醫院作為場景,先呈現關振鐸垂死樣態,再透過徒弟回憶中的教導、綽號與緣由、傳授辦案的訣竅等,為的是在進入案情前,先讓關振鐸形象活過來(儘管事實上他距離死亡不遠,人物形象卻越來越鮮明)。
不管你要描繪的人物與場景是否如《13・67》這樣有明確的社會背景、具體場景與人物形象參考,就算是想像的場景也必然有所根據,不管是從他人描述、報導,或自己從生活中的觀察,再加上想像,適當的細節能讓你的故事變得具說服力—就像卜洛克說的,它們不需要是真的,只要讓讀者覺得是真的就夠了!就像上面這故事中的主角,甚至偵測腦波的機器都不需要為真,可是透過詳細的描述,讀者宛如在現場。
可是並非所有場景、人物與事件都需要詳細描述,特別需要細節的有:故事一開始的場景建立(也請你同時思考,你的故事為何要從這一幕開始,這一幕與主角的關聯為何,與後續場景有什麼關聯)、主角與重要人物的出場、主角的轉變與轉變的契機。
細節不僅限於用物件來呈現,動作、眼神關注的焦點、對白,他人的描述與回憶,都是你可以運用的素材。當然,極短篇的細節與長篇小說場景的細節比例當然大為不同。文字越少,細節的揀選就越重要。
主角與重要人物出現時,是以怎麼樣的事件,在什麼環境中出現?得要是這個事件嗎?有沒有第二種或第三種選擇?小說中,人物的改變除了會影響到後續情節,往往也會影響到周遭的人,不同的人需要的場景與事件細節不一樣,都需要仔細考慮與選擇。
怎麼擇選?請想著,你特別詳細說明某些細節,就像讓讀者拿著放大鏡仔細觀看,那麼他會預期你要呈現出這個人物與場景,或性格轉變的重要訊息。好比上面的例子中,小說一開始就著重在描述關振鐸躺在床上垂死的狀態,是為了與之後用腦波辦案成對比。而在稍後章節中,透過他如何偵辦案件,與駱督察建立如師如父的情誼,與犯人各種心理戰對決,如何料事如神,作者在一開始建立的性格特質也將一一解壓縮。
如果你在某些人事物地的描述得非常詳細,讀者會預期其富含重要性,且期待之後的劇情呼應此處的描寫,如果你沒有符合讀者期待,那些細節描寫容易被視為冗文。而且讀者的預期心理一但落空,還可能懷疑你的「誠信度」。
之所以需要特別提醒是因為,很多時候作者若針對某特定職業、事件與人物、場景做了詳實田調,往往捨不得割捨,很想寫出研究時發現的所有細節。可是隨著劇情發展,你研究搜集來的細節有時會用不上。或者即使用上也需要挑選刪減,現在的讀者已經不是一百年前那樣,對文字那麼有耐性,我們看慣了快節奏的電影與戲劇,若有太多讓讀者落空預期的細節,他們很快會感到不耐而整段跳過。
一:我們今天要特別檢視你的主角,他怎麼出場、他的外表穿著,說話口氣、與他人關係,他有什麼特殊點,有什麼缺點?你是透過哪些細節與事件,或者他人的描述來建立讀者對主角的認識?有沒有哪部分還需要透過一些小事件或他人描述來具體化?
二:檢視一下是否有與主角性格、動機、成長線無關的細節(這細節甚至包括扁平的工具人、與前後劇情發展沒太多關係的事件等),如果刪除它們會影響劇情嗎?還是會讓小說更緊湊?
寫給沒有編輯陪伴的創作者」是我的一個寫作計畫,在卸下近二十年的編輯正職工作後,想替不一定有編輯的創作者提供一些經驗,希望讓更多創作者獲益。你可以由此進入完整的目錄。
若你想要找我討論,可以在方格子搜尋「林比比鳥」進到我的討論區,或於本篇文章留言,與我分享你看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