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4|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我為什麼選擇離婚?獻給同樣卡在婚姻裡的你/妳。

結婚,這個詞聽起來如何?


是不是充滿希望與喜慶?是不是感覺接下來的生活只剩美好與幸福?


是不是像是童話故事的結尾「公主與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那離婚呢?這個詞帶給你什麼感覺?


或許絕大部分的人,會把「離婚」與「失敗」連結,當你起了「離婚」的念頭,你身邊的人覺得你瘋了。


尤其是,如果你有小孩,那幾乎是罪無可赦,你成為一個「壞妻子」、「壞母親」。


儘管你知道你有多愛你的小孩,儘管你只是想找回你失去的某部分自己。


但是整個社會就是如此盲目,他們盲目的相信只有「家」才是完整的單位。這是否與儒家思想有關?


老實說,我並不討厭儒家思想。


我以前很討厭佛教,但當我真正理解了金剛經,理解了佛法。


我才知道絕大多數佛教者並沒有習得佛法精髓,他們學了很多框架,學了很多佛教的「教條」,卻誤以為那些「教條」是佛法真理。


所以,我想儒家也是如此。


我並沒有完全地讀懂儒家,孔子公元前五世紀的曠世思想,誰知道是否與佛法一樣,到了2023年的今日被扭曲原意?


如果可以,我真想與古今中外所有思想家對話,或親耳聽上他們的授課傳教,那才是最真實的原意。


現代人傳個話都能曲解無數,更遑論跨越了百朝千代,原意是否已滿面瘡痍?我們永遠無法得知。


我是同學裡結婚生子早的,24歲產子。


我的寶貝兒子啊,他是世界上最棒的小孩,擁有世界上最可愛的雙手與雙足,擁有世界上最明亮的眼眸,擁有世界上最聰慧的腦袋。


不到三歲的小小年紀,卻無比貼心,會在我哭的時候拿衛生紙給我擦眼淚,會無數次問:「馬麻,你愛我嗎?」喔老天,我的寶貝,我怎麼可能不愛你?


在2023年,我即將27歲的年紀,當身邊人都在步入婚姻殿堂,當身邊人都在懷孕分娩,我卻決定與相處了近五年的伴侶分開。


這肯定不是個容易的決定,我思考了將近一年,聽見此想法者,大多是勸和不勸離,「你還有一個兒子」。


但也有更多的人站在我的角度思考,如果在一段關係裡不再快樂,何不分開?


我們一樣愛我們的兒子。


我是這樣認為的,小孩其實是很聰明且敏感的,父母感情好壞,他們都知道。


我身在「父母親感情不好卻遲遲不離婚」的家庭裡成長,其實我更希望他們早日離婚,但那個年代的人總是太注重外人的看法,或者說,他們一相情願認為「給小孩一個有爸媽的家庭,才是健全的」。


是的,我很感激他們有這樣的想法,但我更希望他們快樂。


happy wife happy life, happy mom happy baby.


而我也自私的,把我的快樂與否放在第一位。只有當我把自己照顧好了,我才有餘力去照顧別人。


我希望我兒子擁有一個快樂的母親。同時,我也希望我有快樂的自我。


我的伴侶,是一個世俗上很棒的伴侶,也絕對,是一個很棒的父親。


就只是,他不適合現在的我了。


能與我伴侶相守白頭的女性,絕對是一位有福之人,只可惜那個人不再是我了。


但我相信我們會是很棒的朋友、戰友,會為了兒子而努力,給兒子最多的愛,讓他在愛裡成長。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而幸福的定義每人皆不同。


現在回顧我的童年,我認為的幸福是慾望被滿足、是聲音被聽見、是被當成獨立的個體、是被愛。


愛,永遠是宇宙裡最大的能量。


所以我為什麼選擇離婚?


我是世俗定義上的人生勝利組,有很棒的老公、很棒的兒子、即將蓋好的預售屋、特斯拉,我應該要感覺到「幸福快樂」的,但我卻失去了這樣的感覺。


前陣子看了朋友推薦的《性/生活》,我幾乎在女主角身上看到自己。


其中一段女主角和諮商師的對話,諮商師問:「你覺得是不是因為,你把它想得太過美好,所以才覺得自己搞砸?」


女主角清楚知道她婚姻中85%是大家夢寐以求的東西,但那剩下的15%,性愛,讓她很不快樂。


我很喜歡諮商師接下來的問題:「性很少只關乎於性,對你而言,他是什麼?」


對女主角而言,性是:慾望、自己的感覺被重視、自由、超乎自我、隨心所欲。


但女主角同時迷惘,她有很棒的老公、兩個孩子。她老公願意也努力給她一切。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哪裡怪怪的。


我很喜歡這部美劇裡女主角的獨白。


在第一季最後,女主角說:「人們認為女人不該有這樣的奢望,這只能是我們年輕時享受的那個自我。之後就該把它拋到身後,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人們認為我們只能被動接受,在生活的路上不斷犧牲自我。但真正的自由和力量就在於大聲表達,宣揚自我,不再隱藏我們的慾望。魚與熊掌我都想要。」


是誰定義了成年人「負責任」的樣貌?是誰規定我們必須不斷自我犧牲?那要犧牲到怎樣的程度才「足夠」?


我不信這套,是的,我很叛逆。


但這樣的叛逆讓我有「活著」的感覺,工作的前兩年,我一直感覺生活像壞掉的時鐘,不斷往返、不斷重複,我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像行屍走肉般活著,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薪水。


當然身邊幾乎所有同事都是這樣的,並且不以為意,覺得「生活本該如此」,但「生活不該如此」。


佛法說人身難得,我們好不容易有了這副身體,怎能如此混沌度過此生?這太荒謬了。


劇中還有另一段獨白:「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渴望,渴望自己能醒過來,不再夢遊般走過一生,不再設法去做該做的事情,同時拒絕接受現實與真相。但那些想要醒來的人,不再勉強接受我們不想要的東西,並確定自己想要什麼。我們不惜以身犯險,因為一旦你醒來,一旦你嚐到一點點甜頭,就沒有了回頭路。而去做該做的事,卻感覺好像不對。所以做出那個決定之前,一定要確定你會義無反顧走下去。因為一旦你選錯了,就必須準備好承受一輩子的後果。」


醒過來,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眾人皆醉我獨醒,多痛苦?但醉著?不,我做不到,讀書時想知道讀書的意義,工作了想知道生命的意義。


我好不容易醒來,這種「醒來」的甜頭就像毒癮,你回不去了,而你也不想回去。


清醒是痛的,但這疼痛裡帶著爽快,你從未有過一刻像此時這般愉悅,這是超越肉體歡愉的精神極樂。


當知道家人罹癌,當知道公司同事在退休前夕過世,我開始反覆思考,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當生命走到最後,只剩下兩句話「只可惜」跟「我不後悔」。我想極大化我的「我不後悔」,並把「只可惜」降至最低,甚至沒有。


回顧我至今的人生,我沒有對任何一件事感到「可惜」與「後悔」,因為宇宙一切自有安排,因為我相信一切皆是最好的安排。


我一點不後悔早婚早生,就像我不後悔離婚,我愛我自已,我愛我兒子,我愛我老公,我愛這個世界與宇宙。這個美麗卻帶著缺憾的世界,又因為他的缺憾才成就其美麗。一如生命。


如果生命是一帆風順的,他會美麗嗎?


那我肯定是不知道的,我並沒有一帆風順的生命體驗,但恐怕也沒有人擁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煩惱。


又或者說,人類本就不甘於一帆風順,總想做點什麼證明自己,學會了走,就想學跑,這才是人類真正的樣子:永不妥協的求知慾。


只是太多人被生活磨去了稜角,只剩下圓鈍,其實圓鈍也沒什麼不好,每個人的生命追求本不同。


並不是你想追求A,其他BCD便是糞土,宇宙不是這樣運作的,A很好,BCD亦然。那是你靈魂出生前的計畫,有些人今生便是如此了,但這一樣很好。真的。


如果你的心情是愉悅的,心靈是富足的,便沒人有權力對你指指點點,生活是你的,而非別人口中的好壞。


更別說,連好壞的概念都是假的。


所以,我到底為什麼要離婚?


我感覺我的快樂不見了,它離家出走,並且沒有回家的跡象。


我變了,我變得很在意精神跟情緒交流,不那麼在意物質。但伴侶沒變,他依舊是那個他,而我的改變令他錯愕,且措手不及,精神交流跟情緒交流皆非他所長,甚至可能帶來反效果。


於是我感覺一部分的我被扼殺了,我無法在這段關係裡自在地成為自己,儘管伴侶給我極大的空間,但當我拋出我的精神跟情緒,我只能看著它們像被擲入水中,砰咚一聲,連回聲都沒有,就直接沈入水底。


但還是那句話,這並不是他的錯,如果真要說,應該是我的錯,因為我才是那個改變之人。但我同時又覺得自己沒有錯,怎麼能責怪一個清醒之人?


是的,我離婚了,結婚是一件需要慶祝的是,離婚亦然,因為更了解自己,所以選擇離婚。


《性/生活》的結尾獨白:「選擇終生伴侶的同時,你也在選擇與你朝夕相處的那個人,但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做出這個選擇,一旦你發現、接受並擁抱真正的自我時,答案不言自明。當你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那個人,世間一切都是錦上添花。」


我愛我的伴侶,儘管這個愛已經不是愛情的定義,但我依舊不想讓我們的愛在「不被理解」裡消磨,我不願我們成為爭吵不休的樣子。


我希望我們在兒子面前永遠是快樂的,我愛我的伴侶,但我同時也愛我自己。


離婚從來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雖然是我提出的,但我卻依舊難過,我向我的伴侶道歉,他對我說「妳不需要感到愧疚」。我哭了。這便是我愛上的男人,永遠如此溫柔且寬容。


就像《婚姻故事》裡女主角一開始寫給老公,卻沒有被讀出的信:「就算愛他已經沒有意義了,但我還是會繼續愛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