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寄生上流中的隱喻,令人聯想到喬瑟夫坎伯的著作千面英雄。這本影響好萊塢創作者的經典著作,催生出星際大戰等電影,影響力無需多言。坎伯也經常談及電影中的角色,用神話角度來做出詮釋,讓人對故事有更深的理解。
如此一想,《寄生上流》編導將神話、宗教與影視角色融為一體,並顛倒處理,豈不像是一封向坎伯致敬的黑暗情書。考量到坎伯著作中的豐富性,電影會不會隱藏了更多的細節?
不出意料,透過一些蛛絲馬跡,我又再度發現了新的隱喻-亞瑟王。亞瑟王傳說從鄉野故事到成為今天津津樂道的英雄人物,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透過多名作者接力創作才形成的。
有優秀的作家寫過詳盡的亞瑟王起源介紹,請參詳以下兩個連結:
台灣也有出版亞瑟王故事:
為了節省時間,透過AI快速理解亞瑟王故事背景:
亞瑟王、桂妮薇兒、蘭斯洛特的三角關係,明顯帶入了敏赫、基宇、多惠的角色關係。基宇(蘭斯洛特)是敏赫(亞瑟王)最信任的朋友(圓桌騎士),於是將多惠(皇后)託付給基宇保護。如此看來,高貴大學生敏赫騎著帥氣摩托車抵達基宇家門外,真是挺符合王者出場的架式。但光是如此說服力稍嫌不夠,編導讓敏赫提著風水盆栽為禮物送給了基宇,也就是那塊石頭,用此間接表明亞瑟王隱喻的存在。
AI介紹聖杯傳說:
聖杯(Holy Grail)最初是基督教的象徵,據說是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使用的杯子,後來被認為擁有神奇的力量,能夠帶來永生和治癒。隨著時間的推移,聖杯的傳說逐漸演變,成為尋求真理和靈性救贖的象徵。
在亞瑟王傳說中,聖杯被視為圓桌騎士們追尋的神聖目標。據說,聖杯在基督被釘十字架時接住了他的血,並由約瑟夫帶到不列顛,後來神秘失踪。這一失踪引發了騎士們的尋找,成為他們追求榮耀和真理的象徵。
在《帕西法爾》中,聖杯確實被描述為一塊石頭。這一概念源自於中世紀的文學傳統,尤其是在某些版本的聖杯傳說中,聖杯被描繪為一種神秘的石頭,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杯子。
石頭在前文中,也可理解為先知與十誡石板的象徵,顯然此處編導將聖杯傳奇「疊加」進來,同時還運用了另一概念「Chapel Perilous」。
Chapel Perilous 是一個來自亞瑟王傳說的概念,指一個危險和神秘的地方:
Chapel Perilous 一詞最早出現在托馬斯.馬洛里的作品《亞瑟王之死》中,描述了一個地方,女巫海拉威斯在那裡試圖誘惑騎士蘭斯洛特。
在文學作品中,Chapel Perilous 通常被定義為“一個危險的封閉空間,是傳統探險故事中常見的元素”。在心理學中,Chapel Perilous 也指一種狀態,即個人不確定某些事件是受到超自然力量影響,還是自己的想像。
這個概念在文學、音樂、電影等多個文化領域中都有出現和引用,成為一個富有象徵意義的隱喻。總之,Chapel Perilous 指一個神秘、危險的地方或狀態,在文化作品中被廣泛使用和引申。
可以發現電影中「好像」有若干元素符合Chapel Perilous的敘述。
以我個人理解,Chapel Perilous像是描述為英雄在面臨超自然考驗時,陷入掙扎困境,最終做出超越性的抉擇。考量到編導酷愛顛倒安排的手法,《寄生上流》中的角色面臨困境時的行動反而導致墮入黑暗,他們退化回原始小孩,只有欲望和情緒面。無疑吳勤世、金基澤、金基宇三人的行動最具代表性。
心理學有一個用語「退行」,以下節錄自維基:
退化也叫退化感情、倒退、迴歸,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指成年人在遇到特殊情況,如巨大的打擊或嚴重焦慮時,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表現出與自己現階段年齡不相符的不恰當行為。目的是通過幼稚的行為讓自己能夠受到別人的關注或者得到別人的幫助,從而使自己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提出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
在電影中,吳勤世的處境本來就很異常。至於基澤,他在劇本書中跟吳勤世在生日宴是有搏鬥的,在分鏡書又被拿掉,電影也未曾出現。考量到基澤面對情境的混亂與刺激,是否真的陷入退行狀態才選擇行兇,這點很難給予肯定答案。唯一能夠證明編導用「退行」來取代Chapel Perilous的只剩基宇。
基宇的驟變確實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淹水家中石頭自動浮起那一幕,在豆瓣的《寄生上流》頁面中曾有人評論,那是因為敏赫拿了一個假的風水盆栽,基宇認知到自己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仿冒品,造成心理狀態更加異化,其實解釋頗為合理。
不過,我在HimmTV 韓國讚養的YT頻道中聽過另外的說法,導演奉俊昊曾在電影映後訪談否認石頭是假的,而那顆鏡頭之所以會那樣呈現,是因為基宇已經出現幻覺了。
基宇這個角色本身就被塑造成未成長的男孩狀態,要再證明他陷入退行實在有困難。有一個小發現供為參考,基澤三口涉水返家,基婷情緒失控被安撫後,三人繼續往下走,有一個大遠景三人下樓梯的鏡頭,基宇忽然停在中間不動,父親基澤回頭催促,而基宇看著腳下倘流的雨水半餉才繼續前行。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停頓,像編導這麼重視細節與結構的人,不可能浪費無謂的一秒在敘事中。
基宇很可能尿褲子了。
淋過大雨後本來就很容易產生尿意,而混雜著雨水往下流往家中,讓基宇想到那位撒尿大叔,無疑更讓他無地自容,這也顯示他缺乏自制力。配合後續基宇的詭異言行,都是編導有計劃在鋪陳,要將觀眾焦點拉回到石頭上。
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在未經完備籌劃,選擇從家中帶來一塊石頭行兇?縱使歷經巨變,基宇採取的行動卻令人困惑,如果這代表編導意志的貫徹,又是為了什麼?換成另外一個問法,發現了「亞瑟王」和「聖杯傳奇」的隱喻,對理解這部電影有什麼影響呢?答案很可能在敏赫身上。
我就寫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