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如何以全然健康的意象來修行(法華經的應用)

內觀:如何以全然健康的意象來修行(法華經的應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體瘀滯嚴重的我,很難拋下渴望身體疏通、能量通暢的想法。而每次前往內觀時,假使身體沒有感覺,反而會覺得對身體沒有幫助而沮喪,還會暗自等待那種很脹痛的感覺到來。


面對健康的渴望,我無法自欺欺人說,好,我不在意了。或是,我放下身體了。在內觀頭幾日時,不得不去一再面對自己的身體和這份對健康的執著。


在這5、6次的內觀經驗中,對我而言,往往最困難的,都不是身體的疼痛本身,而是很強的妄想、分別、執著。而內觀本身的設計,就是為了消融妄想、分別、執著,培養平等心與慈悲心。


但是,我怎麼可能放棄健康的希望?如果我放棄了,我做這些事情就更加消極而沒有意義了。就是仍有一絲康復的希望,所以才會一直來到這個地方,一次又一次打坐。忍受各種精神緊張、卡住、氣滯、疼痛的不舒服。


思及此,我想,就像我們都知道生命本自清淨具足,但這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做,還任由業力妄想等等將我們推向慣性的不自由中。若是如此,那又何須修行呢?


突然,我腦中一亮:對,就是這個!修行就是邁向成佛的道路,也就是回到本質,不再有妄想分別執著。而生命的本質一直都在,如果我們沒有先有自性是佛的認知,沒有對自己有這樣充足的信心,就會經常自卑而容易挫敗、退失,或是因為執著於成佛,而產生各種緊張、痛苦、也更容易無法放鬆,產生法執與帶來心情的起伏不定了。


佛對我來說,就是全然健康的意象。除了全然健康,還綻放著萬丈光芒!


因此,先有了全然健康的意象,心就能安定下來。肉身種種疾病症狀都是是暫時的現象。除非緊張抓著不放,要不然正確的方法,是能夠慢慢調理身心的。


我的身體疾病、症狀,由兩個部分所構成,一部分是肉體的氣血阻塞,另一部分則是心病,即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症狀。而甚至後者的力量,會讓我即使做再多身體疏通的練習,也很容易再度卡住。所以,我這次真正要面對的,不是肉體的氣血堵塞,而是心病、心魔。


因此,首要的方法是,將全然健康的意象、佛的意象,融入在我的身心當中。這意象不需要抓取,不是遠在天邊,而是本來即是、我已經是。跟佛的意象合而為一。


全然健康的意象,只要能夠深入身心,那麼,所有一切自動會朝這個方向發展。做一切需要的練習,其他就放開,不去思考會獲得什麼結果。


心裡會痛苦,是因為有康復的渴望與執著。因此,如果帶著全然健康的角度來生活,沒了這層執著,就不會引發心裡的痛苦,那麼,即使是生病或疼痛,心都可以安定下來。帶著全然健康的意象,心就能夠放鬆下來,享受當下。修行也是如此!


修行不免帶著成佛的願景與目標,然而,我們經常忘記自性是佛,反而依舊向外追尋,產生執著、妄想、分別。如果知道自性是佛,其他就該做的事繼續做,正確地做,總有一天水到渠成。就像照顧一棵植物那樣,植物會長大、開花、結果,是因為祂本來就具備這樣的開花、結果潛力。而祂需要的,就是充足的陽光、空氣、水以及健康的土壤。


讓全身心都處在這樣的頻率中:自在、健康、舒暢、喜悅、愛、富足、寧靜、安詳....帶著這樣的感覺生活!即使還沒有抵達,卻已經種下了因。全然健康的意象,就是進入到這樣的頻率之中。這才是真正的吸引力法則。

avatar-img
喬馨身體空間
4會員
10內容數
這裡的一切,都是寫給你看的。這是我的禮物,獻給這個世界,獻給生命,獻給你。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是難得的緣分,願我的心意透過文字傳達出去。 這裡將分享關於我經歷的一切,包含身心覺察、靜心、內觀、修習佛法的體悟或是對自己觀察的各種發現與寶藏,以及肢體開發的身心觀念與動作細節,各種創作如詩、歌、散文小品、繪畫、攝影等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喬馨身體空間 的其他內容
此篇文章探討內觀禪修的核心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強調專注於當下的重要性。透過打坐練習,我們可以克服妄想,提升清晰的感知,並進入心流狀態。文章分享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原則,以讓生活變得更為單純和充實。並介紹了即將舉行的相關工作坊,鼓勵讀者實踐這些理念。
本文探討了身心覺察中慣性對我們生命的影響,揭示了身體的結構與動作如何受到慣性的形塑。透過深入的覺察,讀者可以瞭解自身的身心狀態,並學會調整動作和心態,幫助減少由慣性造成的不平衡,促進身心的靈活與平衡。最終,文章強調自我覺察對於改善生活質量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透過投入與傾聽來改善身心關係,強調過程而非結果的重要性。作者闡述了正確的方向和方法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並且指出過度執著和不當的命令會增加內耗與緊繃感。通過與身體對話,個人能夠修復身心關係,開啟新的意識狀態,從而開啟生活中的新模式與可能性。
此篇文章探討內觀禪修的核心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強調專注於當下的重要性。透過打坐練習,我們可以克服妄想,提升清晰的感知,並進入心流狀態。文章分享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原則,以讓生活變得更為單純和充實。並介紹了即將舉行的相關工作坊,鼓勵讀者實踐這些理念。
本文探討了身心覺察中慣性對我們生命的影響,揭示了身體的結構與動作如何受到慣性的形塑。透過深入的覺察,讀者可以瞭解自身的身心狀態,並學會調整動作和心態,幫助減少由慣性造成的不平衡,促進身心的靈活與平衡。最終,文章強調自我覺察對於改善生活質量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透過投入與傾聽來改善身心關係,強調過程而非結果的重要性。作者闡述了正確的方向和方法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並且指出過度執著和不當的命令會增加內耗與緊繃感。通過與身體對話,個人能夠修復身心關係,開啟新的意識狀態,從而開啟生活中的新模式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