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投資第一步-自我現況與目標評估

我想這是我最近比較有感觸的,在談論預期報酬、買賣時點、技術分析、風險控管、生活平衡或財務自由等主題之前,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評估當下的環境現況,以及掌握最終的目標。

個人現況

我在股市中浮沉多年,績效與單純持有大盤指數的表現差異頗大。當然,有些時期特別好,例如去年12月,我靠著美國小型股,獲得了25%的利潤。然而,今年的表現幾乎持平,並不是因為不交易,而是頻繁交易導致的結果。雖然市場普遍創新高,但我不願意追高,賺了一些後又因為波動而停損,最終造成損益平衡。我知道很多人會認為今年應該不會如此,我也認為不應該如此,因此開始尋找原因。

之前我的投資金額大約是年薪的三倍,而我的年薪已經突破百萬,因此可投資的部分較大。我也借了幾百萬的信貸,利率低於3%。今年意外之財使我操作的資金(包括信貸)達到年薪的十倍,而信貸佔比約15%。這意味著即使全數投入正股,也相當於開了15%的融資。不過整體信用風險不大。

問題在於,我從未想過操作年薪十倍的資金是什麼感覺。在2022-2023年間,我曾一次性買入QQQ,心想即使股災來臨,損失也不過是1.5年的薪水。雖然經歷過-15%的虧損(相當於半年薪水),但這對我來說並不算特別困擾,我也能繼續專心爬山等興趣來調適心情。

但今年要操作十倍年薪的資金(即破千萬的資產),在市場高位階的情況下,心態上實在很難應對。如果市場回檔30%,那相當於三年薪水的虧損,這是我無法接受的。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美國小型股,雖然未來看似美好,但失敗的風險也相對較大,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樣的操作呢?

自我評估

首先,我需要評估自己的狀況,了解自己的風格。有些人不喜歡看盤,有些人則會每10分鐘查看一次,並設置多個警報。有些人追求快速獲利,有些人則喜歡穩健增長。這些性格特點影響著我後續的買賣操作,因此制定計畫前必須先了解自己。此外,個人性格也可能隨著資產或對金錢的需求而改變,需時時自我評估。

我的分析如下:

  • 炒股能力:沒有特別的能力,也未必能戰勝大盤,但我創造了一個技術指標來分析ETF的中長期位階。
  • 現金流:有工作能負擔生活和信貸,並能留下26%的薪水。
  • 風險承受能力:隨著資產膨脹,我的風險承受偏好逐漸下降。即使現金流看似穩定,但資產下跌10%時,我的心情會受到影響。

設定目標與初步工具探討

清楚起點和終點才能設定行進路徑,計算年化報酬率。如果需要超高的年化報酬率但風險承受度極低,那就不可能實現。我有位同事希望在7年內實現財富自由,目標是資產翻五倍。我一聽就想,他是準備賭大槓桿衝股嗎?結果他卻選擇購買美債以降低風險。依他的經濟狀況和理財知識,雖然我支持他降低風險,但這樣的目標幾乎不可能實現。如果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又能夠承受很大風險,我想SMH會是一個不用槓桿的選擇,但買的時機也很重要。

  • 我的舊目標:希望在1-2年內翻一倍以離開目前的工作,期間使用了一些槓桿,結果導致多次小額虧損。
  • 我的新目標:我對工作越來越看得開,將其視為一份契約,若不符合公司需求,再請FIRE我送我遣散費,有時候就是要上天關了一扇窗,才會開始新的旅程。我的新目標是希望在6年內翻一倍,年化報酬率約15%。如果能降低風險,甚至可以延長到10年翻一倍,年化報酬率9-10%。

在工具選擇上,我打算從股債組合入手,並研究如何進行再平衡。例如,開始升息時轉向短債,降息時維持原有比例。這樣可以有效防範經濟衰退所造成的資產損失。我有自己的技術指標來看中長線,並希望回測這指標是否能幫我避開大熊市。

總結

我大概會放棄短線技術分析,因為多年操作下來,並未獲得顯著收益。且別說造成心情煩亂,還浪費一堆時間在在股價波動上。浪費時間!!! 我也容易因為短期獲利而衝動操作。

多一份對自我的認識,了解現況,明確目標,才能開始規劃路線。未來我將專注於中長期的股債ETF組合投資,同時研究自研技術指標及其他指標(比如利率、失業率、恐慌指數、貪婪指數、VIX),建立出一個類似於再平衡的機制,但目的不是一直平衡再某個股債比例,而是主動調整這個比例。既非0%也非100%,就如同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用動態光譜的方式去接納市場的變動。


聲明

以上內容僅個人創作,所描述的人事物未必為真。

這裡是我的空間,謝絕討論辯論。

若您看的慣歡迎交流,若看不慣請離開,謝謝。

僅個人研究非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應自行評估並承擔風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