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為了讓我們適應這個世界,所以讓我們在重複刺激的事情上反應越來越少。分享幾點我覺得生活中可能會忽略的一些想法:
- 體驗(度假、學新技能、課程、音樂會、上新餐廳用餐)比新財產(包包、鞋子、車子、平板)更能更能帶來快樂。物質商品一擁有的當下滿意度就會開始急遽下降,但是體驗的滿意度還會慢慢增加(因為有回憶)。
然後看書的此時此刻我還下標了kindle.........,只好說服自己kindle可以買新書增加看書體驗,應該可以幫助我延續這個快樂。 - 要分段進行好的體驗、但是一口氣完成不愉快的任務。因為我們會對好的體驗麻痺。也會習慣壞的任務帶來的負面感受。
例如,在歐洲看到第十個教堂的時候內心的感受應該沒有看到第一個教堂這麼讓人興奮了。這跟我安排行程的方式不謀而合,城市和鄉間風光的穿插會是比較好的,讓人在快要無聊的時候,再度轉台接受新的刺激。(書中是建議旅遊2-3天就可以了,讓回憶停留在最美好的時刻。)。但我還是無法接受一口氣完成不愉快的任務,即使我們對不愉快的感覺會慢慢"習慣",但我覺得我個人習慣的曲線因為太緩慢,導致我認為可以忽略不計。(好任性) - 學習的樂趣不會被習慣,因為學習的本身就是改變
- 比較有創意的人習慣的速度比較慢嗎?似乎不能做出這樣的結論,但是有創意的人比較能夠擺脫習慣,能夠很快地從習慣找出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很容易習慣一些存在已久的體制,而沒有觀察到他的不合理之處,要適時地跳脫出自己現有的環境再回去看,才會比較容易找到盲點。
其實作者在書中探討的不只是這些,包含說謊的習慣化、對社會議題的麻木、被剝奪權力卻不自知、對低期望的束縛。書中講述蠻多情境都會有習慣化的問題、以及因為容忍了習慣化導致我們低估了習慣化可能造成的深遠影響,但書中對於擺脫習慣化的作法我覺得還是蠻有限的,要跳脫原本的生活體驗檢視現在生活所發生的一切,我覺得還可以更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