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水仙宮的歷史是臺灣社會變遷的縮影

約100多年前府城和安平間內海的陸浮變遷,新生地遍布,陸地不斷擴展,引來外地人從屏東東港,高雄,台南等外圍區域遷入府城居住。就在這時期先祖遷入神農街水仙宮附近居住。從小我就在水仙宮附近生長,與玩伴在水仙宮市場攤位間探索,在永樂市場頂樓空地奔跑,在水仙宮廟石獅旁 ,階階上玩 "安仔飄" , 鬥蟋蟀,在神明誕辰節日看布袋戲,歌仔戲。廟會繞境時,駐足觀看各神轎附帶的陣頭,依序一一參拜廟堂主神,每個陣頭會在廟埕空地上表演,宮廟出巡的神尊由八人負責抬轎,一人位於轎內神尊前指揮發號,抬轎人步法一致,三進三出快速移動神轎,代表來客神尊向水仙尊王行三次禮,之後,廟方回送禮品金紙等給來參拜的客轎,每次參與繞境的交陪宮廟約20間,神轎繞境活動大都會花了一整天的時間至夜晚才會走完行程。

水仙宮現今已不是規模恢弘的宮廟,這間古老宮廟的過去空間裡,似乎還留著我小時候成長過程中的種種記憶,已有300年歷史悠久的水仙宮,讓我好奇地想尋閱相關資料,其沿革大概如下供參考:

水仙宮是直轄市定古蹟,於臺南市中西區,當時位於府城西門城外,地勢低下靠近海岸線,廟內主祀「一帝兩王二大夫」,即是大夏聖帝大禹水仙尊王、白盟尊王寒奡、西楚尊王項羽、忠烈大夫屈原和伍子胥。

1684年,商人集資創建供奉水仙王廟,當時只是間茅頂竹柱篾壁的質樸廟宇。

1715年,正式建廟

1741年,臺廈商旅陳逢春等人重修廟宇,填平廟前的南勢港道當作廟埕

1763年,商人蘇萬利等人集資修廟。廟前淤塞,被居民侵佔,知府令拆除並增廣廟埕

1796年,大修並改廟北十三間店鋪為「三益堂」,作為總理三郊事務的辦公室

清朝時水仙宮原有三開間三川殿、天井連同左右過水廊、類似台南大天后宮的宮殿建築規模。

進入日治時期:

由於三郊資助過劉永福抗日,導致三郊商號不是被查抄就是倒閉,連帶影響到水仙宮。

1941年,臺南州知事宣布解散「台南三郊組合」併入「台南商工會議所」,拍賣包含水仙宮在內的三郊產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水仙宮正殿與後殿被盟軍轟炸毀損,部分神像不知所終。後來為了疎開,在中後殿開闢防空洞,水仙宮只剩下三川殿一進所改建成的單殿式廟宇。周圍和廟埕改為水仙宮市場。據傳五尊鎮殿金身,在正殿拆除後,被移往祀典大天后宮寄祀。

台灣光復後:

1954年,水仙宮僅剩的三川門殿及部分中庭。

1960年代 ,修廟建醮

1990年,整修建醮(1985年起修廟)

2020年,五朝慶成祈安建醮大典(2015年起重修,神像移奉里活動中心)。


水仙宮的歷史是臺灣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從最初簡陋小廟,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中心,歷經港道積淤以及戰火摧殘,在地方紳士商人出錢出力,修繕重建管理,才能保存至今,水仙宮的演變展示了臺灣人對宗教信仰的重視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軔性。

現今水仙宮已被市場包圍,難見其全貌,四周被海安路、民族路、國華街、民權路(舊名長樂街)所圍繞、市場內及外圍神濃街,杉行街,長樂街,宮後街,國華街,海安路小販林立,販賣各種蔬菜,豬肉,雞鴨,魚蝦,海鮮,雜貨,糕餅,青草,水果等多樣品項,許多平民美食是遊客必訪的景點,小吃攤與商店生意繁榮,熱鬧滾滾,尤其是過年除夕前日,市場內生意忙至深夜未休。以廟宇為中心的水仙宮市場仍為台南極為著名的市場之一。

現今水仙宮市場外圍為海安路地下停車場


在傳統市場區域內,曲折巷道環境裡,站在不是很明亮的廟埕前,望眼所見盡是濕答答的攤位排列,你能想像出200多年前,水仙宮建物景觀的雄偉嗎?

你能看到寬敞的廟埕靠近海岸線,廟前的港口連接南勢港,忙碌的碼頭工人正在卸貨搬運,輸運中的船舶來回通往安平外海嗎?

-----by linct-----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