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操作還是心理學的突破?

raw-image


● 什麼是史丹佛監獄實驗?

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 Philip George Zimbardo 將實驗對象(學生)隨機分為一半「獄卒」和一半「囚犯」,在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模擬監獄。

實驗開始後,學生們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1/3的獄卒顯示出虐待狂傾向,危險和傷害也越來越嚴重,許多囚犯受到心裡創傷,導致實驗必須提前終止。

實驗結果代表環境影響人類甚劇,讓我們做出平常不會有的行為,例如有權力時濫用權力,而陷入困境時只能臣服的反應。

● 造假疑雲?

​​

○ 實驗結果是操作出來的?

監獄職員(Zimbardo和其學生助理)曾指示獄卒要強硬才符合真實監獄情景,並教導獄卒如何滋擾囚犯,影響行為以及實驗結果。以及其中一名獄卒 David Eshelman 刻意殘暴,以協助實驗符合津巴多的希望。

Zimbardo 回覆,給獄卒指引是因為應該要維持規則和秩序,沒有直接要求暴力對待囚犯。而刻意殘暴的 Eshelman 已經超過一般獄卒應有的行為,正好證明監獄實驗的可靠性。

​​

○ 囚犯心靈受創是裝出來?

因為被告知必須有醫療需求或精神健康理由才可以離開,所以囚犯 Douglas Korpi 刻意裝作精神崩潰以離開實驗,實際上 Korpi 沒有任何創傷,還認為實驗很有趣。而 Zimbardo 在公開實驗的錄音檔中,剪掉 Korpi 說偽裝和長時間扮演很疲累的內容。

○ 在非專業期刊上刊登,迴避同行審查?

該實驗選擇刊登於無同行審查的《紐約時報雜誌》上,被認為是避免無法刊登。津巴多表示,登在《紐約時報雜誌》是為了接觸到全國讀者。

​○ 實驗結果無法重現?

2002年, Steve Reicher 和 Alex Haslam 在BBC重現監獄實驗,卻沒有走向同 Zimbardo 的實驗一樣殘暴的結果。

Zimbardo 回覆,BBC的實驗環境大不相同,例如會被參加者知道會在電視上播放,且實驗人員介入實驗,以至於結果不同。

● BBC的實驗和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結論差異為何?

Zimbardo 認為情境和角色會自然引發暴力行為,特定情境夏會失去自我約束。

BBC的實驗則認為因為群體的混亂,會求強化階級制度和控制以求穩定,最終可能產生嚴厲的社會結構或暴政。因暴政來自於群體的無力感,擁有強大的群體認同可以抵禦暴政,甚至推翻權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