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監獄實驗:是操作還是心理學的突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 什麼是史丹佛監獄實驗?

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 Philip George Zimbardo 將實驗對象(學生)隨機分為一半「獄卒」和一半「囚犯」,在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模擬監獄。

實驗開始後,學生們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1/3的獄卒顯示出虐待狂傾向,危險和傷害也越來越嚴重,許多囚犯受到心裡創傷,導致實驗必須提前終止。

實驗結果代表環境影響人類甚劇,讓我們做出平常不會有的行為,例如有權力時濫用權力,而陷入困境時只能臣服的反應。

● 造假疑雲?

​​

○ 實驗結果是操作出來的?

監獄職員(Zimbardo和其學生助理)曾指示獄卒要強硬才符合真實監獄情景,並教導獄卒如何滋擾囚犯,影響行為以及實驗結果。以及其中一名獄卒 David Eshelman 刻意殘暴,以協助實驗符合津巴多的希望。

Zimbardo 回覆,給獄卒指引是因為應該要維持規則和秩序,沒有直接要求暴力對待囚犯。而刻意殘暴的 Eshelman 已經超過一般獄卒應有的行為,正好證明監獄實驗的可靠性。

​​

○ 囚犯心靈受創是裝出來?

因為被告知必須有醫療需求或精神健康理由才可以離開,所以囚犯 Douglas Korpi 刻意裝作精神崩潰以離開實驗,實際上 Korpi 沒有任何創傷,還認為實驗很有趣。而 Zimbardo 在公開實驗的錄音檔中,剪掉 Korpi 說偽裝和長時間扮演很疲累的內容。

○ 在非專業期刊上刊登,迴避同行審查?

該實驗選擇刊登於無同行審查的《紐約時報雜誌》上,被認為是避免無法刊登。津巴多表示,登在《紐約時報雜誌》是為了接觸到全國讀者。

​○ 實驗結果無法重現?

2002年, Steve Reicher 和 Alex Haslam 在BBC重現監獄實驗,卻沒有走向同 Zimbardo 的實驗一樣殘暴的結果。

Zimbardo 回覆,BBC的實驗環境大不相同,例如會被參加者知道會在電視上播放,且實驗人員介入實驗,以至於結果不同。

● BBC的實驗和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結論差異為何?

Zimbardo 認為情境和角色會自然引發暴力行為,特定情境夏會失去自我約束。

BBC的實驗則認為因為群體的混亂,會求強化階級制度和控制以求穩定,最終可能產生嚴厲的社會結構或暴政。因暴政來自於群體的無力感,擁有強大的群體認同可以抵禦暴政,甚至推翻權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失溫遊樂園的沙龍
2會員
10內容數
因為我喜歡查資料,看到有趣的就會有衝動分享給大家,所以創了這個帳號滿足我的分享欲。 如果喜歡滑手機看廢文時,順便看看對生活不見得有幫助的冷知識,歡迎追蹤我~
2024/11/08
蔡康永在《奇葩說》第七季分享他崩潰時被提醒要保持「蔡康永」形象的經歷,讓他思考標籤與真實自我的關係。文章探討人們對彼此的想像投射,指出在友情和家庭中,過度依賴標籤會讓人感到孤獨與不被接納。使用標籤有其必要性,但我們需更有意識地面對彼此的真實性,而非僅僅依賴想像中的形象。
2024/11/08
蔡康永在《奇葩說》第七季分享他崩潰時被提醒要保持「蔡康永」形象的經歷,讓他思考標籤與真實自我的關係。文章探討人們對彼此的想像投射,指出在友情和家庭中,過度依賴標籤會讓人感到孤獨與不被接納。使用標籤有其必要性,但我們需更有意識地面對彼此的真實性,而非僅僅依賴想像中的形象。
2024/10/11
UZU懸窩 謀殺之謎(劇本殺)APP 各劇本遊玩無雷心得
2024/10/11
UZU懸窩 謀殺之謎(劇本殺)APP 各劇本遊玩無雷心得
2024/08/23
《戀與深空》的卡牌系統和資源消耗設計平衡了玩家體驗與遊戲營收。遊戲利用限制玩家等級控制主線進度,並要求卡牌等級以推進劇情,藉此引導玩家投入時間與資源。多層次的卡牌屬性和戰鬥機制增加了卡牌收集和培養的需求,成為遊戲內購的重要驅動力。這種設計不僅延長了遊戲的生命周期,也減輕了未來營運與內容開發的壓力。
2024/08/23
《戀與深空》的卡牌系統和資源消耗設計平衡了玩家體驗與遊戲營收。遊戲利用限制玩家等級控制主線進度,並要求卡牌等級以推進劇情,藉此引導玩家投入時間與資源。多層次的卡牌屬性和戰鬥機制增加了卡牌收集和培養的需求,成為遊戲內購的重要驅動力。這種設計不僅延長了遊戲的生命周期,也減輕了未來營運與內容開發的壓力。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探討了情境和角色對行為的影響。然而,近來質疑聲音認為,實驗結果可能受到操縱,部分囚犯的心理創傷可能是偽裝的,且結果無法重現。BBC的後續實驗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強調群體動力在暴政形成中的作用。這些質疑引發了對實驗真實性和科學方法的討論。
Thumbnail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探討了情境和角色對行為的影響。然而,近來質疑聲音認為,實驗結果可能受到操縱,部分囚犯的心理創傷可能是偽裝的,且結果無法重現。BBC的後續實驗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強調群體動力在暴政形成中的作用。這些質疑引發了對實驗真實性和科學方法的討論。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Thumbnail
犯罪心理是我的啟蒙影集,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追劇的影集到現在及未來。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與自省,每個案例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上的的解釋。 認知、行為是相互影響(心智與刺激行為)沒辦法可以用獨立式的看法看待任何問題。 大學有修認知心理與行為理論(還是主修科目)光〔腦科學〕就可以講很久,大腦皮質很
Thumbnail
犯罪心理是我的啟蒙影集,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追劇的影集到現在及未來。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與自省,每個案例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上的的解釋。 認知、行為是相互影響(心智與刺激行為)沒辦法可以用獨立式的看法看待任何問題。 大學有修認知心理與行為理論(還是主修科目)光〔腦科學〕就可以講很久,大腦皮質很
Thumbnail
一個傳說無人能離開的監獄—瑞莫爾司 日復一日,在暗無天日的牢房裡 有天,你聽到一個聲音: 「想逃出去嗎?你有一次機會, 不過我能確定,成功機率是0⋯⋯」
Thumbnail
一個傳說無人能離開的監獄—瑞莫爾司 日復一日,在暗無天日的牢房裡 有天,你聽到一個聲音: 「想逃出去嗎?你有一次機會, 不過我能確定,成功機率是0⋯⋯」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最近看的書「路西法效應」所引發的一些想法。書中透過監獄模擬實驗探討了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道德標準是否浮動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最近看的書「路西法效應」所引發的一些想法。書中透過監獄模擬實驗探討了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道德標準是否浮動的問題。
Thumbnail
我和殺人魔相處的那一年:精神科醫師與真實世界的人魔面對面是一本非常震撼的書籍,講述了作者在美國最大的司法精神病院的經歷,深入描繪了精神異常犯罪者的生活和醫師們的無助境遇。該書充滿了令人大開眼界的黑暗實錄。
Thumbnail
我和殺人魔相處的那一年:精神科醫師與真實世界的人魔面對面是一本非常震撼的書籍,講述了作者在美國最大的司法精神病院的經歷,深入描繪了精神異常犯罪者的生活和醫師們的無助境遇。該書充滿了令人大開眼界的黑暗實錄。
Thumbnail
 作者整理了病態犯罪者的治療史,清楚說明為何治療效果不彰?哪種治療方式反而助長再犯率?目前學界對治療採取何種態度?而書中提出歐美法庭對病態犯罪者的裁量,肯定會顛覆你固有的看法。
Thumbnail
 作者整理了病態犯罪者的治療史,清楚說明為何治療效果不彰?哪種治療方式反而助長再犯率?目前學界對治療採取何種態度?而書中提出歐美法庭對病態犯罪者的裁量,肯定會顛覆你固有的看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