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超閱讀觀點111】給答案,是在教選手,還是滿足自己?--《最好的教練,不給答案》

    當初會看《最好的教練不給答案》,是因為書名。

    心想不給答案,哪能算是教練呢?不過一開始作者就分享了兩個故事,說明原因。

    這本書的作者吉井理人是日本有名的投手,曾在美國大聯盟投球,在加盟紐約大都會時,投手教練都沒找他說話,沒想到跟他說時,卻說出「在這個球隊裡,沒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所以先告訴我你是怎麼投球,再來討論會比較好」讓他嚇一跳。

    也曾經有位選手球速很快,卻因用力過猛而投不進好球帶,因此後來作為教練的吉井理人建議他降低力量投球,沒想到正式比賽時,這位投手雖然投得進好球帶,卻因球速太慢而被對手痛擊,後來吉井理人要他忘了這個建議,但這位投手卻再也回不去了,很快結束棒球生涯。


    回到書名,《最好的教練,不給答案》原因在於對方跟自己的經驗、常識、感覺都不同,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並不會有好的結果。

    不過不給答案,不代表什麼都不做,而是要讓選手能夠自己發現並解決問題。書中作者分享可以設定自己能掌控的小課題,再藉由回顧檢討、鎖定原因、修正方向、設定新課題的循環強化自己,並從中找到動力。

    吉井把職棒選手分成強勢、膽小、大膽、慎重、冷靜、率直等六種性格要素,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慎重搭配冷靜,但需要自己付諸行動時,能夠兼具大膽與勇氣。然而職棒賽場上有贏有輸,加上棒球是一項高失敗率運動,所以這樣的選手可能不會太多。

    經過淘汰的職棒選手如此,我們的職場環境也是如此,不會每一位都是明星選手。


    因此作者運用PM理論模型,把指導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指導型指導法,通常運用在新人、初學者身上,以指導行動為主,以技術指導為核心。

    第二階段的指導、育成型指導法,以中級者(年輕人)為主,在提點技術的同時,還需要在選手遇到瓶頸,自尊受挫時,想辦法喚起動力。 

    第三階段的育成型教練法,是針對技術已成熟,但精神層面還不夠成熟的選手。例如,容易自鳴得意,或因自尊心作祟導致前進方向偏離正軌。此時要好好了解對方想法,並加以說服。

    第四階段的共同型夥伴指導法,是針對高階王牌選手。這個階段的選手,在精神跟技術都已成熟,所以只要在其有狀況時陪聊就好,如果能培養出這樣的選手,也能給團隊帶來正面影響。


    至於如何指導選手?作者提出觀察、詢問與代入三個基礎。

    觀察主要是要了解選手狀況,考量選手不一定會對教練說真話,所以作者採取暗中搜集情報的方式,避免帶入個人好惡。

    詢問的原則,在於提問外,其他時間要保持沈默,聆聽選手說什麼,同時觀察選手的語言表達水準,通常能好好將表現化為語言的人,起伏比較小。而詢問看似是了解選手狀況,其實精髓在於引導選手客觀看待自我,並構築選手與教練的信賴關係。

    對於選手來說,如果教練要求的是他不想做的,那成功機率也很低。所以在詢問過程中,可以把自己想讓選手做的部份納入選項,交給選手自己選擇,尊重其主體性,才有比較好的效果。但如果選手明顯採取錯誤選擇,教練仍必須加以介入。

    代入,並不是思考「如果是我會怎麼做」,則是要思考「如果是那位選手,他可能會怎麼做?」所以必須涵括前面的觀察與詢問,了解選手的性格與程度等面向,並建立信賴關係,才能給出適合的指導。


    西恩後見

    看完這本書後了解到,不給答案看似簡單,實則困難。因為身為「教練」,很容易將過往自身的經驗投射到要教的人身上,卻不一定適合之。另一方面,與其給選手答案,更好的方法應該是,培養出選手自己找到答案的能力。

    【超閱讀觀點107】有介紹栗山英樹,吉井理人作為選手時期,名氣比較大,個性也比較狂野,甚至書中提到跟教練打過架。在當教練後,可以看得出來某些在尊重選手方面,跟栗山英樹是不謀而合的,這也是作為主管應該要注意的地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滾石西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