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上次一寫,指數投資05.1-投資心理急發車,上車還是跳車?
市場就跳水了XD 大家上車了嗎,還是跳車了
只要是經過計畫的合理行動,都是好的。
剛好遇到這次下跌,分散資產交叉掩護的第三篇就可以躬逢其盛的推出了,這篇講的是,不同股債組合下的資產配置,遇見不同下跌段的市場的淨值變化,很值得我們長期累積身價的指數投資人好好思考。
指數投資的關鍵在於相信整體資本市場會隨著人類經濟成長而長期上漲。
當然在大漲的過程中大家都賺的盆滿鉢滿,開開心心持有,一片繁榮。
所以正常來說,我們很習慣看見市場上漲,實際上卻跟下跌(或稱空頭)很不熟。
而這個主題的重點就在於,我們通常不知道市場動盪來臨時,我們會遇到什麼畫面
因此,我想先簡單考古幾個時間點的漲跌幅,這樣才有參考的基準值
上面就是台灣指數投資常青樹0050的長期月K線走勢
畫面中可見2009年最低價的28.53到2024年八月初的202.8,15年來一共漲710%,年化報酬率約13%
然而即便如此,從08年開始一共5次的下跌期間都出現過高達25%以上的下跌走勢
而最近半個月的下跌走勢大概是21%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當出現一年跌掉兩年的漲幅時,心情什麼感受?
最好的情況是,我們本身就有其他金流可以cover這些時候,或者本身就有其他提領計畫的動態調整
定期定額也許沒感覺,但如果是單筆投資或者是停止投入的提領者呢?
當然我們知道全力投入股票類資產才能有最好的長期成長報酬
但如果有配置債券部位可以做出整體平衡也許下跌段的壓力就會變小。
為了資料完整性的考量,我接下來使用美股的標普五百與7-10年公債的標的來進行說明
因為時間拉得很長,大家可以放大圖片來觀察,但不得不說標普五百真的是很強從金融海嘯以後很少跌超過20%,從2009以後到2018才有明顯跌破20%的情況。
咱們大概抓到最近七次的走勢,可以看見大部分時候確實股票跟債券有明顯反向走勢(圖片內有用箭頭表示)
但值得一提的是2022期間出現了難得的股債同跌走勢,我想這也是市場的不可預測性吧
好了,總算把素材準備好了,接下來要進入重頭戲囉
為什麼要配置債券,其實只要跌過一次就知道了(誤XD)
我們就用近年印象深刻的covid-19下跌來說明
covid-19(2020年)大跌,在台股0050帶來了36.68%的下跌,在標普五百則是有35.63%
下跌
如果你全額持有100萬0050股票部位那麼在covid-19股災就會蒸發37萬的資產,如果是持有標普五百則是蒸發36萬股票資產。
接著我舉一個比較極端的股債各半的配置,我使用標普五百與7-10年公債etf來說明
covid-19(2020年)大跌,在標普五百則是有35.63%%下跌,債券則是有了9.64%的上漲
如果股債組合正好是50:50,那麼下跌比例剛好會是
-35.63%x0.5+9.64%*0.5=-12.995%
原本的百萬資產,就從蒸發36萬縮減成13萬左右了,是不是覺得很安心XD
不過相信大家系列文章都讀到這邊了,肯定是知道減半的股票基本上就是少一半的報酬,不過只要合理計畫的「再平衡」說不定也是有機會創造高賣低買的超額報酬。
在2007-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標普五百下跌了57.4%,而債券則上漲了17.91%。如果股債組合正好是50:50,那麼下跌比例剛好會是:
-57.4% x 0.5 + 17.91% x 0.5 = -19.745%
但至於全標普資產
的朋友,那就要有扛下接近-60%的準備
你說這樣太麻煩了,有更簡單的算法嗎,沒關係,我幫你整理好了
好了這樣可以方便大家速查
有了基本的債券防禦概念以後,接著就要說明資產配置組合的重要技術:「資產再平衡」!
假設你有一個投資組合,裡面有兩種資產:一開始你決定股票和債券各占一半,也就是50%股票,50%債券。
隨著時間過去,股市可能表現很好,股票的價值上升很多,結果你投資組合裡的股票變成了70%,而債券相對只剩30%。這時候,你會認為投資風險變大了,因為股票佔比太高,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
為了降低風險,你決定進行再平衡。你會賣掉一些股票部位,然後把賣掉的錢拿來買進同等價值的債券部位,透過「左手換右手
」的方式,讓股票和債券的比例回到原來的50%股票、50%債券。
這樣你的投資組合風險又回到了你能接受的範圍,避免過多波動。這就是資產再平衡的基本概念,用這種方式來管理你的風險。
相對來說,我們是在賣出漲多的股票,買進相對下跌的債券。如果今天股票市場下跌,債券相對上漲,我們一樣會賣出「漲多」的債券,買進下跌的股票,累積更多部位。
長期而言,這樣可以強迫自己「賣高買低」,從而賺取更多的報酬,而這也是指數投資者最具有「操作性質」的部分了 XD。
如果你是定期定額投資者,建議可以每投入滿一年再來調整,不用每個月計算最佳化。如果是年度投入者,那就每次投入時直接算好應該增減的部位來買進即可。
有些書上會說,利用股票和債券之間一漲一跌的負相關性其實是一種「免費的午餐」,某種程度上這也是量化統計的結果。
當然,在2022年也曾經出現過股債同跌的情況,至於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當然是開開心心的兩邊都買啊 XD。如果是提領階段的朋友,這就是指數投資人要面對的課題。按照紀律執行再平衡吧。
正所謂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究竟能不能承擔全部位都是股票資產的漲跌雲霄飛車,不是我可以告訴你的,只能自己研究自己走過。
每一種狀況都只能自己跟自己對話,投入期間的你和提領期間的你考慮的部分一定是不同的
想要累積的恨不得天天都崩盤?(但也要有錢投入XD)
面臨提領階段的成熟階段,其實平穩的狀態更好(嘿嘿不是大漲唷)因為溫和上漲的模式我們更能平靜規劃自己的提領需求。當然也要合理維持再平衡紀律。
過度的大漲總是會帶給我們過度樂觀的感受,相反來說,不需要過度的大跌,稍微跌出點FU你看看身旁一天到晚投資經的朋友會不會突然消失在視野中。
更多時候,當公司廁所被佔滿,門縫透露出陣陣綠光都知道今天台股又大跌了XD
至於指數投資人則只是想進來上個廁所rrrrrr
接著我們用一個叫做Portfolio Visualizer的網站進行回測
上面兩張圖可以直觀說明100%、70:30、50:50的報酬走勢(每年固定再平衡)
然後還有長期年化報酬率,還有年化標準差長期年化報酬大家應該都很清楚,而這個年化標準差,可以簡單理解成你整體資產的波動幅度
當然債券的部分配置越多,長期而言資產波動幅度越小(10.7%
),全標普五百部位則是相對高許多(18.05%
)
當然這個網站可以提供的功能很多,我最常用的功能就是backtest-portfolio檢視長期持有標的的組合變化
其實指數投資的整體架構已經說得差不多了,再下去就是一些比較細節的最佳化內捲
在這個篇章結束之前,我想簡單總結一下指數投資的精神
相信市場、分散風險、讓時間帶來成果
關鍵的第二層思考則是用財務計劃代替市場預測
你也許分散投入,也許單筆投入,但更重要的是你對市場的認識,知道長期持有整體市場會獲得整體經濟的回報,而這便是指數投資人最重要的投資認知。
至於你要怎麼分配資金,如何股債平衡、如何提領、如何使用資金,則是指數投資人的自我認識。
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做出整體財務規劃,也沒有人可以比你更清楚自己對於波動的承受能力,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成本,時間成本。
請大家寬恕自己,不論是遇到什麼狀況,那都是基於過去有限資訊判斷的結果
勇於面對人生並做出計畫付諸實現的你已經很棒了
永遠相信努力學習與成長,漸進式調整就會逐步往更好的方向修正。
希望大家都能夠完善自己的投資計畫,輕鬆愉悅地坐上資產的雲霄飛車,上上下下悠游其樂!? 沒有拉,平靜且穩健地面對資產波動才是真諦。
祝大家順心,上廁所都有空位,大跌都有平靜的心跟資金可以持續照計畫買入
如果覺得有所收穫,歡迎大家按讚收藏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