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很簡單的"血氣"與"經絡"的說明

一段很簡單的"血氣"與"經絡"的說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中國古點醫學經常把「氣血」掛在嘴邊,而你搞得懂「氣血」嗎?要了解「氣血」,就必須從「經絡」下手。

「經絡」是什麼?

「經絡」指經脈絡脈,是供氣、血及津液運行的通道。它就如一個分佈全身的網絡系統,為身體每個部位輸送營養。「經絡」不但連繫於臟腑,亦連繫於筋骨、皮膚等等,是身體保健必經的一環,而「氣」、「血」就是透過經絡輸送營養至全身。

「氣」為身體帶來能量

古典醫學認為,人體內的「氣」主要來源有兩個︰

  1. 先天的遺傳
  2. 吸收自然界的物質(如︰空氣、食物、水等等), 吸入體內後由臟腑加工,轉化成「氣」,當中飲食於養生是極為重要。除了能透過自然界吸收「氣」外,健康的生活習慣也能「補氣」,為身體帶來能量,避免「氣虛」

「氣」的功用

1: 增強推動力

「氣」是人體重要的能量,推動各部位功能運行。中醫認為,氣有效激發臟腑、器官和組織等生理功能,亦能促進新陳代謝。如「氣」補不足,便會出現「氣虛」,影響身體各功能運行,引起一連串健康問題

2: 保暖

古典醫學認為,補氣充足為身體熱力之源,可以提供溫暖。若補「氣」不足,便會體溫流失、惡寒祛冷,容易受寒氣入侵

3: 防衛

中醫理論中,其中一個致病原因是受外邪入侵。要抵抗外邪,身體必須有充足的「氣」,以保持健康的臟腑功能

4: 調控

「氣」能夠對體內物質和器官作出控制,確保營養傳送到正確位置。「氣」亦控制汗液、尿液及唾液的分泌和排放,以排走身體毒素。如身體出現「氣虛」,有機會引致出血、尿頻、早泄及胃下垂等問題。

5: 轉化

當「氣」進入體內時,與各身體功能產生作用,所吸收的物質會轉化成營養。然後轉化為「氣」和「血」輸送到身體各部位,再產生保暖作用增強推動力等等。

「血」為身體提供營養

而「血」並不只代表血管中流動的紅色液體,中醫角度的「血」不是由細胞組成,而是泛指營養物。人體進食後,食物經脾胃轉化成營養物,再藉心肺的氣化作用而化生為血,然後輸送至全身。

血的功用

1: 為身體提供營養

「血」一大主要功用,是為臟腑和組織提供營養。當「血」運行順暢,面色會紅潤,皮膚、毛髮顯得潤澤,骨骼和肌肉亦會健康成長。

2: 維持身體及感官功能正常

「血」對身體肌肉及感官極其重要。若出現「血虛」,會引致頭暈眼花、口齒不清、耳鳴及四肢無力等問題。

3: 維持精神健康

若「血」滋養充足,則會精力充沛、神志清晰。若「血」滋養不足,則會引起健忘、失眠等問題。

養生之道由「氣血」開始

古典醫學有句說話︰「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簡單點出兩者的緊密關係,如「血」沒有「氣」帶動,便不能流遍全身,然而「氣」亦需要「血」去承載,才能滋養臟腑,因此,「氣血」與「經絡」是緊緊扣連的。

因為我們教育一向以西方醫學為主,雖然我們生活在中國社會裡, 有關氣血與經絡是習於平常的話語與文字,但是就沒有認真、慎重、用心的好好去深入理解.........就像我們的吃飯、睡覺等, 其實其中的堅深奧秘,我們是要好好去認識的!

avatar-img
道生健康屋
3會員
29內容數
回歸"人本-自然原生態" ; 您的身心靈健康是我們的心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道生健康屋 的其他內容
都是那麼平常;在日常口頭語中....... 表面字義上,有誰不懂.........但是, 真懂又能持之以恆的人又有多少呢? "活動"的一個人性自然規律(好逸惡勞)正解是: 活著就會動. 但是如果從人性的逆率(好勞惡逸)的反解就成了: 要活就要動! 用古人智慧;孟子告子下篇: .......
這是源自皇帝內經素問第五章,一段古人智慧滿滿的結語;雖然來自內經 ,以傳統中醫為背景, 但是下醫醫病,上醫通天,握覽人的身心靈健康根本並與天地合和: ......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
一段簡文, 與大家分享: “以佛養心,以道養身,以儒養家”。 心態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和長壽。“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何謂“養心”?《黃帝內經》認為是“恬虛無”,即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 據說,魯國人單豹為了養生,獨居
都是那麼平常;在日常口頭語中....... 表面字義上,有誰不懂.........但是, 真懂又能持之以恆的人又有多少呢? "活動"的一個人性自然規律(好逸惡勞)正解是: 活著就會動. 但是如果從人性的逆率(好勞惡逸)的反解就成了: 要活就要動! 用古人智慧;孟子告子下篇: .......
這是源自皇帝內經素問第五章,一段古人智慧滿滿的結語;雖然來自內經 ,以傳統中醫為背景, 但是下醫醫病,上醫通天,握覽人的身心靈健康根本並與天地合和: ......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
一段簡文, 與大家分享: “以佛養心,以道養身,以儒養家”。 心態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和長壽。“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何謂“養心”?《黃帝內經》認為是“恬虛無”,即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 據說,魯國人單豹為了養生,獨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