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1|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美國殺人魔》與嗜血萬人迷🔪(°ཀ°)🩸

THERE ARE NO MORE BARRIERS TO CROSS.


THERE ARE NO MORE BARRIERS TO CROSS. 當然,也同近片尾的Patrick和朋友飲酒的門後招牌 THERE IS NO EXIT. 無處可逃才是正解,近乎Sartre的 “L'enfer c'est les autres”(他人即地獄),從他人眼睛認識自己,終是被緊緊束縛,難以擺脫。


Patrick 如是。


《美國殺人魔》改編自Bret Easton Ellis的同名小說,以Transgressive fiction切入,電影同小說文本,以極端、反叛,如「暴力」、如「性」的方式,書寫社會邊緣人物或非傳統生活方式(此指1980s的雅痞文化)。


Patrick的形象既是Yuppie的象徵,也是對當代社會貪婪和虛偽的指控,以ㄧ身處於華爾街精英圈子的成功商人形象,他追求著名牌服飾、昂貴酒店和奢侈品,對物質享受情有獨鍾,卻不忘說一下新一代對物慾的過度追求,他甚不是個例,追求統一菁英模板,鑑別度喪失,連誰對誰面對面說話都是迷離,完美裡盡是空洞。


論自戀,不如說是一角色扮演,自性影像拍攝至鏡子反射出的線條與微笑,及音樂細節背誦般種種,Patrick享受的不是與人交際的過程,而是享受扮演能幹/ 有品味的角色。


別人如何看自己太重要了,以至於自己去想像、去追求、去打造別人眼中的自己,但連自己都如是,何況他人?到頭來,在乎的都只有自己,人人關注自己,自己外的 “NO EXIT”。


意識到自己之無關緊要前,為完美,物質成了一種手段,以試圖通過外在的物質追求,來彌補內心的空虛和焦慮,而Patrick強烈的格格不入與失落感,使其在意會自身內在的需求和價值前夕,心靈和精神崩潰瓦解,同電鋸掉入無盡的深淵,喀,深入脊椎。


Patrick是否為一個可信的敘述者不再重要,無關他殺不殺人,吃人的,另有狹迫逼人的高樓大廈,與沒完沒了的他人眼光與比較。


謝謝你來看我的文字🫰🏻!若是喜歡,不妨按一按上面那個大大的加入按鈕吧₊⁺♡̶♡̶₊⁺

pwen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