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5|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要命的比較

特別致謝:
Book: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Morgan House
Podcast: Feeling behind in your 20s.The Psychology of your 20s


成就永遠是人與人之間的談資,永遠不退流行。

我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比較,見證它慢慢的腐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便我們沒有任何人開口。



爸爸的朋友家在舊台南的偏遠鄉鎮。

我和妹妹,和叔叔的兩個孩子,在我有印象的時候,我們會到隔壁的臥房玩各式特別的玩具、古董洋娃娃。下午的時候,還會跑到隔壁張家的三合院,玩鬼抓人,騎腳踏車在稻田附近晃來晃去。

到了小三小四的時候,現實就悄悄進來了。

那時候周圍的孩子似乎都補佳音英語(這不是業配),而這個補習班有個可怕的機制:升級考不過,會被留級或降級。(我自己也曾差一點點被留級)

孩子學英語的情況,變成了所有大人會關注的焦點。無論你有意無意。

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走進他們家隔壁的臥房,孩子會默默地甚麼都不說,翻起英文課本,因為他的父母叫他該讀書。

 

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我開始很識相的知道大人的世界有個潛規則,多說不如少說,少多不如不說。最好,甚麼都當作沒看到。

 

但在這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

英文比別人差,就是自我感覺不美麗。

會說英文,比較高級。

直到現在,上句都是成立。


而這個不美麗,會讓你看自己,和看別人,都像畫布噴上幾滴墨汁;眼睛水晶體停了幾隻蒼蠅-飛蚊症。

「他比我好,我比較差」而這個感覺,讓我們漸行漸遠,隨著年齡增長,同儕交集愈來愈小,話愈來愈少。

 

國小四年級開始,老師和同儕們會開始討論,這次月考成績多少。

到國中,月考的名次會貼在後頭的布告欄,供眾人檢視,在孩子和父母的面前,成績為頭等人生大事。

考上哪一間高中或高職,就真正的變成所有父母在孩子上高中第一個中秋必須放在口袋的必答問題。

 

不同高中,有不同評分,彰字頭分數最高,依次往下排,如果自己的孩子上了達X或 X慶。那……地方媽媽爸爸們真實回答抑或虛假的回答,別人在心裡都會有默默的分數,然後再回以你一個禮貌性的微笑『啊,嘛不錯嘛。』

大學就免講,孩子考大學和結婚同等重要,孩子上哪一間大學也是。

補習班之所以盛行,也許是因為補了孩子的裡子,也補了父母的面子。

 

當一個18歲的孩子,成為大學新鮮人,那是直面社會全面比較的前奏曲。

除了社群媒體讓「比較」盛行起來,同儕在現實生活的比較也幾乎要人命。

課業表現如何、分組表現如何、人品如何、有在工讀嗎、去哪裡工讀、有沒有男女朋友、專業能力如何?族繁不及備載。

 

我想,我們共享著相同的旅程。 高中,大家的生活看起來都差不多,同樣的目標-考大學。穿著一樣的制服,一樣的考試卷,除了成績讓我們煩惱。

 

但,上了大學,一切都不一樣了。多彩多樣的生活選擇,讓人炫目,不知如何選擇。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規劃,自己的道路要走,有想要的追尋。

學業、人際關係、經濟、感情,所有在高中沒有的想望,成了我們的煩惱。

 

20歲的我們,總是隱隱覺得落後於別人。


各式各樣花俏的比較,讓我們對於自己的進步和生活沒有信心。

期待和能力增長,誰先精疲力竭?


即便我們擁有更多,很快就被膨脹的想要和期待所扼殺。期望遠超於現實,就是不快樂的源頭。

如果期待隨著環境慾望漂浮擺盪,那這在我們的眼前看來就是原地踏步。

永遠吃不到紅蘿蔔的驢子。


比較該有個限度,我也還在努力。對於別人的命,我只能選擇要和不要,沒辦法只想要好的部分,因為所有特質一體兩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