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比如說,「我現在25歲,我媽媽在這年紀已經結婚有三個小孩」「我現在28歲,我父親在這年紀已經買了間大房子」台灣年輕人面對的問題,在其他國家也差不多:「我爸媽那年代買房要年收入的四倍,我現在要八倍」「除非做兩份工作,或有長輩幫忙,否則我很難買房」「不買咖啡也不會讓我因此買得起房子」「時代不同了」,許多年輕人認知到社會現況,不願意為了買房獨居讓生活過得很痛苦,寧可選擇繼續跟爸爸媽媽同住,然後把自己辛苦賺的錢用來到世界各地旅遊、認識世界各地的朋友。「這是我爸爸媽媽年輕時沒有的生活體驗,他們也鼓勵我享受他們年輕時沒辦法過的生活。」「延遲轉大人」是人類進入高度工業化、電腦化這50年來持續發生的事情,從嬰兒潮世代(1946到1964年出生)直到千禧年世代(1980到1997年出生)、Z世代(1997年後出生),每個世代經濟獨立、結婚、生小孩的年紀都不斷延後,看不到盡頭,最後自然會導致「少子化」。美國去年公布的調查,1980年時的25歲年輕人,有73%有全職工作,84%沒跟父母住,63%已經結婚。在2021年時,66%有全職工作,68%沒跟父母住,只有22%結婚。另一個調查發現,美國年輕人還是會把「完成高等教育」「經濟獨立」當成人生重要里程碑,但漸漸不會把「結婚」與「生小孩」納入「成為完整的大人」的必要元素。「年輕貧窮」是美國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如果換算成2015的貨幣價值,1975年時,美國只有25%年輕人收入低於一年三萬美金,在2016年時,這比例攀升到41%。有個英國有名的調查,把重點放在「里程碑焦慮」:年輕人會不會因為人生重大里程碑「進度落後」感受到壓力?焦慮感還是有的,而且一代比一代強,Z世代的「里程碑焦慮」又強過千禧年世代與嬰兒潮世代。壓力可能來自自己、父母、周遭環境。而Z世代年輕人的壓力來源,有一部份來自社群網站(畢竟大家還是喜歡張貼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畢業、找到工作、買房子、結婚、生小孩的貼文,可以得到非常多「讚」)。英國千禧年世代最感焦慮的是「何時有小孩」。但到了Z世代,只剩下27%覺得結婚是個重要的人生里程碑。年輕世代漸漸覺得,傳統的「人生里程碑」已經過時了、沒有那麼重要了。但,矛盾的是,如果詢問「現在的社會是否比10年前更接受人們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英國年輕人會比中老年人悲觀許多。年輕人看似可以進入更多元更繽紛的世界,但最終還是要去「適應」這社會,而不是真正照自己想法生活。不過,「人生里程碑」的延後,帶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以前人們60歲就當阿公阿嬤,現在快60歲可能還在為二十幾歲的小孩付學費、付房貸。這帶來五十幾歲中年人的「心態年輕化」,看待自己就像是三十年前四十幾歲的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五十幾歲的大叔在熱衷健身、跑半馬、呈現自己的青春樣態。這議題應該又可以獨立寫成一篇文章。最後做個說明:接下來我會穩定地公開貼文,可能是每星期的星期一、三、五,或者是星期二、四、六。臉書公開貼文會同步發表在「方格子」的《陳豐偉編譯社》與我的threads。每一篇公開貼文都會是瀏覽數篇文章或研究的重點整理,也感謝大家的按讚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