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買了一本《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才看了兩章就興起跟著章節一起看劇的念頭。我覺得這本書很有趣,打算全部看完後寫個閱讀心得,但在此之前我先交個功課,即《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第一章「一開口就聽出你是淑女?還是俗女?-從《窈窕淑女》認識社會語言學」裡主要參照的電影《窈窕淑女》觀影心得。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是1964年出品的電影,由奧黛麗赫本和雷克斯哈里遜主演,改編自蕭伯納1913年的名劇〈賣花女〉。劇情描述粗鄙的賣花女伊萊莎找上語言學家席金斯訓練談吐儀態,兩個人吵吵鬧鬧產生了情愫,是一部輕鬆愛情歌舞劇。只是我沒想到片長竟然長達三小時,我一直看到中場休息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部具有舞台劇形式的電影,總共花我三個午休時間才斷斷續續看完(感謝四季線上的免費電影)。
畢竟是因《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而看,自然特別參照書中提到的內容。席金斯讓伊萊莎重覆說著饒口令,試圖把她的口音糾正成標準英文,第一場在賽馬場的測試因伊萊莎的言談與儀態失敗,第二場測試則因伊萊莎奮發振作,成功在上流宴席場合騙倒多語言學者。
《窈窕淑女》的劇情放在現今,席金斯教授改造伊萊莎的做法和傷人自尊的各種批評實在過於大男人主義,我提醒自己這部劇作有其時代背景,還是忍不住跟著伊萊莎唱起《Just you wait》一起詛咒席金斯。然而《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提到另個觀點,若是以「語言學家在做什麼」的角度來看,就能理解席金斯教授在堅持什麼。
席金斯教授著迷於研究各地區的語音,他可以從每個人的語音推理出來自哪些區域,甚至詳細到其人過往經歷,他愛好語音學到在路上偷偷紀錄每個人的說話,以致於一開始被伊萊莎誤會是要對她不利的祕密警探。他的房子四處擺著錄音器和儀器,常常邀請各種社會階層的人士來錄音,他原本只是隨口提議改造伊萊莎的口音讓她有機會階級流動,沒想到伊萊莎把話放在心上,真的自己找上門了。基於科學家的好勝心,他開啟了這場實驗。
伊萊莎的口音是「考克尼腔」(Cockney English),為勞動階級的方言,特色是「H」不發音和把「ei」發成「ai」。因此席金斯教授不斷叫她練習「西班牙的雨水多半降在平原上」(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在哈特福、哈樂福和漢普夏,幾乎從未有過颶風」(In Hertford, Hereford and Hampshire hurricanses hardly everr happen),戲劇表現加上特別強調發音的劇情,即使是不識英文的觀眾也能明顯聽出兩人的發音差異。
席金斯教授推崇標準英語,他認為伊萊莎的英文糟糕至極,若是伊萊莎能學得說出一口標準英語,她的人生會有更大的機會往上爬,比如像是從市場賣花變成站專櫃銷售、出席名流宴會等等。在伊萊莎出席名流場合後,讓多語言學者判定她是來自匈牙利的貴族,席金斯飄飄然地認為改造伊萊莎口音的實驗完全成功了:
有什麼能比這更令人欣慰,徹底改變一個人,讓她能有新的談吐方式,這完全消弭了階級和靈魂之間的障礙。
然而人們判斷社會階級不光從說話口音就能一概論之,說話的內容與穿著打扮品味等也佔了重要因素,事實上席金斯教授一開始還是先從硬體著手,他先讓伊萊莎整理外表,而後才進行地獄魔鬼訓練。除此之外,這還靠伊萊莎慢慢收斂不如意就大吵大鬧的脾氣、大鳴大放的性格,習得打招呼、跳舞、用餐等社交禮儀,才能在名流場合上演出小家碧玉。
語音與社會階級的聯結對台灣人來說比較難以理解,我們並不會因為口音上的些微差異而將對方歸類到哪種階級,反而比較容易連結到對方所屬的族群和政治傾向;在語言、字詞的選擇上則是容易連結到對方的職業、生長與就學背景,現在更多了社群媒體的複雜影響,反映了世代之間的隔閡、接收訊息的網路社群差異。這部分可能是我們觀看《窈窕淑女》時比較難共鳴的點。
雖然可以預期《窈窕淑女》的劇情走向是什麼,只是光看席金斯教授對伊萊莎的態度就讓人生氣,他的嚴厲跟愛碎嘴可是連幫佣都看不下去。劇情中段出現一名為伊萊莎著迷的青年,我還想著也許伊萊莎跟他一起生活也比跟那個討人厭的教授好多了,結果結局還是伊萊莎回頭找上明明想念她卻嘴硬的教授。
伊萊莎是個很了不起的女孩,雖然她以耍賴跟大吼大叫抗議的行徑實在令人不耐,仍可視作這是出身貧寒的她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她其實是個勇敢又懂得把握機會的女孩,才會主動上門表示要學口音改變自己未來可能性,她也能敏感發現自己在一段關係裡的地位低落,憤而勇敢改變追尋新的未來可能性。她對愛情的自覺比教授來得早,《窈窕淑女》把兩人感情處理得很含蓄,使得後段的愛情看起來來得莫名其妙,其實在前段伊萊莎學會標準英語口音與教授開心共舞的一曲《I Could Have Danced All Night》,歌詞裡已見端倪。
I'll never know what made it so exciting
我不知道是什麼讓人如此令人興奮
Why all at once my heart took flight
為什麼我的心一下子就飛起來了
I only know when he began to dance with me
我只知道當他開始和我跳舞
I could have danced, danced, danced all night
我可以跳、跳、跳舞一整夜
跳個舞就心動了?我看到這段歌詞一直覺得是不是我誤解了,席金斯教授對她這麼壞!然而她與席金斯教授朝夕相處,生活起居隨教授安排,喜怒哀樂隨著教授的情緒牽動,依賴感自然越來越重。伊萊莎對自己的出身是自卑的,加上她在這場實驗裡的權力關係下處於弱勢,她可能也沒奢望自己最終會與教授走在一起,唯有感覺到席金斯教授也需要她的時候才得以安慰,但莫忘她是會以大吼大叫對抗欺壓的堅強女子,豈甘於屈於這種不平等關係。
在她完成這場實驗後,眾人以一首《You did it》讚賞席金斯教授,伊萊莎卻被冷落在一旁,沒有得到稱讚就算了,她還感受到自己再也不被需要了,發了頓脾氣後憤而打包離開。席金斯教授失去她後開始覺得心裡少了塊什麼,對席金斯教授而言,伊萊莎不也是他這段日子的重心嗎?《窈窕淑女》後段對席金斯教授的描述變得有趣多了,他說自己不緊張,卻偷偷躲在角落喝酒壯膽;說自己不需要伊萊莎,卻已經習慣她的存在了(這段以《I've Grown Accustomed to Her Face》呈現)。觀眾可以發現教授嘴上好勝,實際上並不是什麼壞蛋,他也知道自己是什麼德性,自承他對所有人都沒有好態度。
《窈窕淑女》前段伊萊莎以一首《Just you wait》詛咒席金斯教授,那是她為自己在這段關係的弱勢位置做出的阿Q式情感抒發,後段席金斯教授因聽聞伊萊莎表示她自己可以獨立生活甚至養另一半,他走在路上壞心想像伊萊莎沒有他會過得多慘,席金斯教授對自己不關心的人並不會有這麼大的情緒反應,正是因為兩人的關係產生倒轉,才讓席金斯有這種失常表現。
這才讓我比較能接受兩人的愛情,教授並非因為伊萊莎的階級或學識淺薄而瞧不起她,而是他個性傲嬌,嘴上不饒人,還是會因伊萊莎的成長而歡喜。即使教授抱持著討人厭的大男人主義,我仍不覺得伊萊莎會在這段感情佔下風,她是勇於爭取機會與權益的人,反而是教授要害怕伊萊莎獨立後不再需要他。兩人後來就算真的在一起,想必也是歡喜冤家誰也不服輸,一直吵吵鬧鬧下去吧!
麻雀變鳳凰是常見的喜劇劇碼,我因年代久遠的老電影稍微放低期待值,沒想到立刻驚豔於奧黛麗赫本的演技和劇中精良的歌舞表演。對於奧黛麗赫本,一般人可能想起的是《第凡內早餐》的典雅照片,《窈窕淑女》裡她扮演一名說話動作皆粗俗的賣花女,也必須在維持此人設的情況下呈現出變成淑女的心態與動作轉變,赫本的表現非常令人折服。比較可惜的是她的聲線較扁(換句話說就是鴨子嗓),不知道是否出於這個理由,劇中許多要飆高音的歌曲是由瑪妮尼克森(Marni Nixon)配音代唱。
飾演席金斯教授的雷克斯哈里遜也是《窈窕淑女》音樂劇版本的男主角,相較於事後錄音配唱,他認為現場直接收音演唱才能把時念時唱的口氣與表情動作流暢表達,電影裡可以看出他下了多少功夫,我非常喜歡他對席金斯教授驕傲自負的詮釋。除此之外,伊萊莎的父親也在片中又舞又唱了兩首歌,娛樂性十足,並充分表現出他玩世不恭的態度,非常精彩。
即使已經是六十年前的電影,其中逗趣的對話、豐富的角色設定和充滿設計感的歌舞還是讓人不禁讚嘆這是超越時代的精緻作品。也許有人覺得充滿性別歧視的發言實在看不下去,但你想想伊萊莎根本也沒居下風,席金斯教授還想求她待在他身邊呢!性別歧視不是這部電影真正的議題,而是伊萊莎的樂觀進取真的改變了她的人生,席金斯教授也勢必會因為伊萊莎改變他長久以來對女性的看法。看差異甚大的兩性觀點如何在衝突之間找到和解之道,我想這是《窈窕淑女》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吧!
上映年份:1964年
導演:喬治丘克(George Dewey Cukor)
演員:奧黛麗赫本(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雷克斯哈里遜(Sir Reginald Carey "Rex" Harrison)
2018 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影片
1965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攝影、藝術指導、服裝設計、音效、改編音樂
1965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女配角、改編劇本、剪輯提名
1965 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
1964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年度十大影片
1964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男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