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寫出影響力|99%的國文老師都教錯了

寫作場景的改變

當我開始寫作,我才發現我(Z世代)和我父母(X世代)對「寫作」的理解不在同一個水平面。

我父母成長在「車、馬、郵件都慢」的年代,寫作帶有一種「文藝氣息」,更遑論當時科技不發達,沒有手機、無法拍攝影片,為了讓他人能「充分理解」自己的所見所聞,需要「大量華麗的詞藻」描摹當時的場景,讓讀者「身臨其境」。

而我處在「擁有多種內容生產工具」的年代,想要讓人身臨其境,早已可以用直播、影片,更別說現在還有「虛擬實境(VR)」。「文字」的主要功能,不再適用於描摹場景,而是「傳遞最新想法和洞察」,好發揮它「快速」、又「容易修改」的特點。

因此,寫作的教學,不應該再是「寫作模板、詞藻技巧」,而是如何短時間內「精準表達想法、經驗和思考」


從「寫作等於餓死」到「 不寫作就等著餓死」

人們對於「寫作」還有一個刻板印象,在於「收入低」。

我在剛開始離開年薪百萬的管顧業工作,投入寫作,父母還擔心我是否未來得「吃麵包度日子了」,然而非但沒有,我還因此收穫了觀眾,商務機會也向我湧來。

以前「寫作」會餓死的原因是,作家們要度過「被編輯選中」,作品才得以進入大眾視野的黑暗期,然而現在每個人都有一個媒介叫做「自媒體」,人人都可以直接與市場面對面。

前兩週我的一篇「工資代表過去,個人影響力代表未來」的貼文,在Threads獲得了近20萬次的瀏覽,獲得了很多人的贊同。

要不受制於公司,必須培養「調動更多人」的能力,就是當你出現時,有多少人「會願意駐足停留,聽你說話,最後買單」的超能力,也就是你的「個人影響力」。

而如何開始打造「自己的影響力」,不管是寫數位文章、拍影片、錄Podcast,第一步都需要你「寫」出自己的內容。

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從「寫作等於餓死」的年代,過渡成「不寫作就等著餓死」的時代。


如何開始寫?不是想了才能寫,而是寫了才能想

很多人遲遲難以寫作,一大原因在於「我沒有想法、不知道要寫什麼」。

我用一年寫作時間體悟到「不是想了才能寫,而是寫了才能想」。

大腦的想法是「網狀」結構,因此我們的想法經常是「跳躍式」的,無法連貫起來,要「把一件事情想明白」,必須透過「書寫的過程」,才能變成「線型有邏輯」的思考和洞察。

就如同解數學題,只有非常熟練的題型,才能不假思索的開始寫算式;面對一個新的題目,要在草稿紙上寫寫畫畫,才找到解題思路。因此,如果你想開始思考,必須開始「寫」。

起初面對寫作,我對著電腦不知道「該寫什麼」的次數多了去了,然而當我開始沈思、與自我對話,一些想法開始不斷迸出,而這些想法雖然剛開始看似「毫無關聯」,但是當我寫下來,用「第三者視角」審查,會發現有「潛在的邏輯」可以將他們串連起來。

而此時當我再想到一個「有邏輯的故事線」,把最相關的想法串起來,沒那麼相關的剔除了後,會發現我生出了一篇「創新觀點的文章」。

原來,人人都能創新、人人都能寫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