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3|閱讀時間 ‧ 約 32 分鐘

【大唐世界-影子軍師杜如晦】

raw-image

房謀杜斷的杜如晦:這不是「以字行」,他就是雙名。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查都不用查,你光看長安杜陵,這個人還姓杜,那就知道是世世代代的大族姓。

多世代?這些個X陵沒意外都是漢朝建下的地名。杜陵則是漢宣帝的陵寢。京兆杜氏的大人物,也從漢宣帝的麒麟閣功臣杜延年開始。

杜如晦的阿公,在北周有傳,名為「杜杲」。他們京兆杜氏,在後魏時就頗有權勢,不過杜杲不是本家,只是被家中大老杜瓚看上,稱一個「杜家千里馬」,於是走後門開始當大官。

喔這個是這樣,當時已經分東西魏了,原本魏都在洛陽嘛,所以宇文泰搞的這個長安西魏,自然需要關中大族支持。

在戰亂的世道,憑什麼門路上位不打緊,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本事?

杜杲很有本事。他既是一個優秀的將領,也是個合格的外交官,更是受到百姓支持的地方首長。那不用查太多也知道,杜杲的立場跟楊堅是一致的,才能在楊堅兵變篡位之後繼續榮華富貴。

杜杲是對南陳的主要使者,其實楊堅本來也是反南北戰爭派領袖。不過,杜如晦的父親,就不是杜杲值得驕傲的兒子。所以杜如晦也不是靠著家族庇蔭起來的。

「隋大業中以常調預選,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

常調作為政治專有名詞,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例行性,多用於稅賦繇役。另一個就是選官,跟我們熟知的舉薦剛好相反。

用漢朝制度就很好解釋:舉薦是由地方應科(朝廷需要哪方面人才)來推舉,也稱作「外選」。常調就是由政府中央來進行調動。

朝廷選郎官,郎官表現優異調任到各個職務,這是常調。

嗯?這不就是杜如晦走後門的意思嗎?

是,問題主要在高孝基這個人身上。

這很有趣,我也是大致看了才知道。跟我們的固有認知可能剛好相反,隋文帝曾經「罷外選」,斷絕了地方選才的辦法。而隋煬帝楊廣,才是重開科舉,更加平民進士,試圖澄清吏治的那個皇帝。

原因其實滿清楚的:楊堅完成統一,而關隴既得利益者,並不想要跟南陳北齊的蠻夷共享天下。相對的,楊廣開運河串連南北,自然也不是為了自己好玩。只要經濟能東南西北互通有無,楊廣就能脫離關隴貴族的桎梏。

欸這不是給楊廣說話,你知道,就好像劉禪投降分明是為了他自己,但也確實讓百姓避開了兵災。楊廣振興經濟拔擢人才來對抗世族,看上去不是壞事,但他過度動用民力就確實造成了災害。

正如某位網友常跟我說的:曹操再聰明做事再有效率,他都不會想在曹操底下工作。

光鮮亮麗的成果背後,常常是巨大到無法負荷的代價。

說回來,高孝基本身是一個知人善任聞名的人事官,他的傳記就寫到,隋文帝時他遭免職,隋煬帝復立。接著從他這邊挑出來的,各個好官。而其他人事官員則因為都任命不合格的官吏,被連帶免職。

上面那段論述,就是從高孝基傳跟唐代一些對於選官的討論所生出來的。

更重要的是,高孝基雖然覺得杜如晦是個人才,也只是跟他這麼說:「公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梁之用,願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職,為須少祿俸耳。

高孝基也沒辦法幫杜如晦弄個飛天遁地的大官啦。

杜如晦生於開皇五年,大業初約二十歲,這邊大概可以看出,他參加「常調預選」估計就二十幾歲的事情。

透過這些資訊,我想應該可以慢慢抓出隋唐義務役要服多久。

對了,你看杜如晦雖然出身不低,但他也沒有服三侍五衛的記錄。而常調後他的第一個官職,也是軍官「補滏陽尉」。

「補」也是目前(我)還在考證的,傾向是非正官的情況。

不過當了沒多久,杜如晦就棄官回家了。

滏陽在河北邯鄲,基本上只要是楊玄感起義前後,杜如晦才跑,那大致就是跟劉弘基差不多,不會被追究。嚴格來說是沒辦法追究了隋室。

然而,躲在家中的杜如晦,終於是在李唐入主長安之後,出來應召了。

這邊當然史書在暗示杜如晦料準隋朝將亡,不過寫得曖昧的地方,就顯得有趣。

「太宗平京城,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俄遷陜州總管府長史。」

李世民入長安的時候,並非秦王。很簡單的邏輯,只有李淵稱帝,李世民才能為王。不過他一入京確實就改封秦公了。

太原起義出兵時,李世民的「私封爵位」是敦煌郡公(建成是隴西公)。其實就暗示著李淵已經跟隴西世族有聯繫有共識。

李唐入京到李世民封為秦王,中間其實還有七個月的時間。甚至李世民一度改封趙公,那就是有打算要他退回太原了。

為什麼說「退」?因為才入京城,李淵就派建成帶世民,東征洛陽。而趙公之封,就在這次洛陽遠征之間發出。

說回來,杜如晦之「斷」,其實恐怕在於「能等」。

這是一個李世民從前線退下,杜如晦加入,但朝廷要杜如晦上前線的時刻。

不止杜如晦,「時府中多英俊,被外遷者眾,太宗患之」。

以我的印象來說,當時不只是李世民在被架空,其實李建成被架得更空。但因為後續薛舉來犯,李世民迎戰,故得以保存一部份的軍中實力,進而讓他在後續爭霸上保有軍權。

也就是說,這時候不是「太子之爭」,更可能是朝廷勢力在對李淵父子同時出手。

想想,隴西接納了李世民兄弟,關中更以李世民為尊,加上李世民對戰薛舉時稱病,由劉文靜領軍……

我始終覺得當時李世民生病不能出戰指揮很奇怪,難道李世民也跟拿破崙一樣穿皮褲所以痔瘡很嚴重嗎?

這邊就用上次劉文靜的設定來解,意思是東突厥的干涉,打算先空李唐的軍權。接下來只要劉文靜位高權重,那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引進突厥部隊。

但劉文靜戰敗了。反倒是李淵借機將他踢出權力中心,並且展開與西突厥的聯盟。

於是,有劉武周入侵太原之事。

題外話,我每次寫東突厥都會掙扎一下,現代人看東突厥比較容易懂,但當時其實是稱北突厥。本位主義。

好的,總之在這次調度上,房玄齡站了出來。

「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

哇,李世民一個大驚,連忙去把杜如晦從「兵曹參軍」轉成秦王府直屬,留下了這個國士。英雄故事橋段……我就想問,記室房玄齡憑什麼讓主子去抵抗「朝廷的意志」。

這麼簡單李世民想留十個一百個又如何?

其實,房玄齡自己很優秀一回事,重要是他爸房彥謙,本身是像三國高士那種級別,北方各地世族大官無不尊而重之的人物。

某方面來說,李淵需要八個掮客才能搞定的事情,李世民很可能只需要透過長孫無忌跟房玄齡就足夠了。

這就留待房玄齡再來聊。

反觀杜如晦,戰爭期間他的本傳那是一個吹得飛起,記錄從缺。

「從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嘗參謀帷幄。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

你其實不是那麼明白,杜如晦做過什麼。但李建成跟李元吉都知道:「秦王府中所可憚者,唯杜如晦與房玄齡耳。

即使不是太原元謀首功,杜如晦也在李淵時代領了三百戶食邑。要知道,第一等的裴寂,當時也不過就六百戶。這個不上場打仗的男人,到底被李世民報了多少功勳?也許,我們應該把李世民的戰爭算計記錄,都算在杜如晦頭上。

對薛舉時,兩次李世民都主張等待,等到敵軍糧盡氣洩。

當敵軍出現降將,李世民立刻決定發動攻擊。先是野戰得勝,繼而以輕騎追擊奪城,當時其他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如果李世民採用的就是杜如晦的策略呢?

那是這麼說的:「此以權道迫之,使其計不暇發,以故克也。

跟我們決戰的敵將,認為我軍長時間龜縮不敢迎戰,所以有了輕視之心,故能破。當下我們只是衝破敵陣,如果我是停下來擒殺敵軍,那將領逃回城中,雖勝而局勢不變。但我直衝敵城,逼迫他們關上城門……這些出來決戰的都是隴西兵,碰到這樣的情況,他們必然想辦法退回隴西,如此一來,城防盡失,豈能不降?

你們說我莽撞,我才奇怪你們為什麼算不出這麼明顯的勝機。

這裡就可以對比一下,李世民在擁有杜如晦之前,與宋老生一戰就用過輕騎衝擊戰法。

但有沒有算到這麼細?沒有。他就是衝過去,找到機會斬了宋老生而已。

而對上宋金剛?本質上還是這一千零一套戰法:先龜,再誘敵,然後自己衝陣。但其實就做了點變化。誘敵的部隊,算是硬扛到底,之前算是被敵人打爛了李世民才去衝。

這是因為當時李世民手下都是新降之將,而且本事很好,希望趁此戰建功。讓他們上前線硬戰到底,一來給了諸將希望,二來也相對安全:放在後方你也不知道誰會不會叛變。

巧的是,李世民對宋金剛一戰後,走的那是一個「推心置腹」風格。但其實戰術上就明顯不是,真的信任諸將,他就不該自己又輕騎衝陣。

到這裡就越來越可以看見軍師的影子:把主帥跟諸將的心理狀態,都包含在戰術之中。

李世民的戰爭風格,看得出他本人的輕狂。但在杜如晦加入後,則多了一份慎重。什麼時候衝,什麼時候守,除了武德三年的慈澗跟邙山之戰都把握得很好。

那是初戰跟遭遇戰。

這方面有一個小小的線索。

杜如晦傳附記,當時他的叔叔跟兄弟,都在洛陽給王世充效力。而王世充傳有說,武德三年他開始加重刑罰,興大獄,更把將領的家屬當人質押起來。對應回來,杜如晦的大哥被王世充殺了,弟弟也被關起來,但叔叔繼續當官沒事……

於公於私,杜如晦當時「不能參戰」的可能性,多少也是有的。就算做遠端參謀,對於初戰跟遭遇戰也是沒什麼幫助。

不過東都之戰本身是一個外交局勢整體戰,講真的李世民只是在前線吸引王世充的注意力,主要還是靠後方的各種交涉運作,慢慢把王世充逼入絕境。

也或許,杜如晦就是在這個時期,從秦王的軍師,變成國家級的軍事顧問。所以才會「累遷陜東道大行臺司勛郎中,封建平縣男,食邑三百戶。尋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天策府建,以為從事中郎,畫象於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為冠首」。

陜東道大行臺就是李世民。原則上不管職務還是封爵,杜如晦都比不上房玄齡。只有文學館學士這個名號,杜如晦得了第一。

文學館真的不是為了李世民要讀書而建的。而是為了給拿不到戰功的世族一條路走。都說文無第一,杜如晦偏偏就是拿了第一。那彰顯著各地文人,都服氣他的。

方其時,杜如晦是文第一,李世民則是武第一的天策上將。

所有的政治攻擊,肯定是排山倒海而來。

剩下的杜如晦故事,就下回再說。

都說他短怎麼半天說不完?其實杜如晦本傳記載簡約,本人更是只活了四十六歲。更不要說,他前面的房玄齡,才是「房謀杜斷」的真正主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