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打破創業的框架—心見繪房®x行運茶餐®

楊士霆,一位藝術家與餐廳負責人,本身就是水墨與書法領域的專家,經營藝術公司與擔任五專、社區大學、美術館等等視覺藝術領域教師一職。在家人陪伴與支持,他將藝術與餐飲結合,意外打造極具特色的複合式空間,成功融合兩種不同產業,並創建品牌。

raw-image


從熱情中出發,親友支持中壯大

從藝術大學畢業的他,因為熱愛藝術正躊躇沒有創作空間,當時哥嫂經營餐廳事業,剛巧餐廳二樓空間閒置著,哥嫂便邀請他將此空間利用。就是這個緣份,使他逐漸邁向創業之途。當時他身兼多職,一邊攻讀藝術碩士一邊於任教國中美術教師,為了回報哥嫂租借工作空間,假日餐廳人手不足時,也兼職服務及招待。他笑著說:「我是一個體力充沛的人,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一刻都閒不下來。」說得誇張一點,這樣的個性讓楊士霆就像是鮪魚一樣,必須不停游泳讓海水流經鰓,才能持續生命。爾後,他透過哥嫂的引領跨入了餐飲界,才有機會將藝術與餐飲結合。忙碌的過程中,楊士霆從未感受辛苦,反而是很享受學習新事物,以及與家人一起奮鬥的感覺,「有目標會讓自己心裡感覺踏實。」他說。

大樹底下好乘涼,離開大樹好成長。因此在2018年,帶著親友的支持,楊士霆離開了二樓的倉庫,另外找了一個有透明對外空間的場地,課餘時間就在工作室裡面創作,或者是準備學校課程、排練講課的肢體語言,這就是「心見繪房®」的起點,主要從事與藝術相關的事物:繪畫、展覽、籌畫藝術相關的計畫等。

餐廳的經營構想源自於朋友、家人、參觀展覽來賓的鼓勵逐漸發展。當時的空間作為藝術教學教室與個人創作之用,一個約莫四十坪的一樓空間,只有楊士霆與當時另一位夥伴使用,沒課程的時候閒置著。當時常有朋友及來賓來訪,為了表示地主之誼,總會熱情款待。巧了,因有曾經於哥嫂餐廳服務的經驗,靈機一動在課餘時間鋪設幾張桌子,布置了簡單的料理接待親朋好友,就這樣單純的動機從藝術跨領域至餐飲。從一杯茶、一個小點、一個服務心,開始了「行運茶餐®」的經營模式,提供創意的港味好食、寵物友善空間、藝術展覽等服務。


用藝術的心做餐飲,來客很有感

楊士霆的經營理念就是把事情做好最重要,因為是服務業,不是為了要馬上獲利,而是應該讓好的東西可以被更多人認識跟分享。因此,他熱愛自己做的事情,收到客訴都心甘情願;雖然一開始會無法接受,慢慢地才發現,多數客訴都是因為客人對於餐廳抱有期望,也認為有改進空間才會提出其意見。「當你願意改變,客人會用行動來回饋。」他說,客人會很高興自己的建議有被採納,會更信任他。「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藝術一樣。」畫家在創作藝術,透過各式各樣的媒材來表達情感,餐飲也是如此,要用好的食材和好的料理方式來呈現用心。所以楊士霆會教育夥伴,大家來到「行運茶餐®」並不只是為了要賺生活費而已,而是要胸懷夢想並用心服務,找到本質、初衷,由心而發。

透過香港朋友的介紹,他更了解港式點心的精髓。「港式料理大致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飲茶』,指比較偏點心類的那些食物,例如蒸籠點心。另一種叫做『茶餐廳』,提供快餐;就是大家常在電影中見到有賣燒鴨、叉燒肉那種餐廳。」楊士霆說,他當時會思考,為什麼這兩種料理不能放在一起賣呢?因此他和夥伴就自己簡單捏了一些包子、小點心,再從哥嫂的餐廳引進了一些快餐類的飯和麵,讓客人有比較多項選擇。


客人感受放第一,成就道地的多元體驗

每個客人來訪的期待都不一樣,因為很少人一開始會把藝術和美食兩種不一樣的文化聯想在一起。時常有客人會關心「你們食物有沒有道地啊?口味有沒有對呀?」這讓楊士霆意識到對於食物的認識不能僅止於表面,於是他動身前往香港去學習一些更深入的知識,改進料理的呈現方式。但臺灣本地人跟香港人的口味又不太一樣,所以回到台灣後仍需要再依據地方習慣調整味道。喜歡美食的楊士霆會親自下廚研究,而身為家庭主婦的媽媽,對料理比較有自己的想法經驗,也會帶妹妹一起協助楊士霆做口味上的改進。

慢慢地,開始有一些朋友會受到空間的藝術氛圍感染。在等餐的時候可以翻閱一些藝術的書籍,或者看一下心見繪房的定期藝術展覽,店內時不時會有一些受邀藝術家的作品。「有時候我也準備一些小活動,比如說讓客人寫書法,在等待上餐的時候比較不會太無聊。」他笑說。 這樣的組合起初很衝突,但是經過多年的調整,現在和諧許多。


妥善評估創業資源,穩紮穩打最安心

今年(2024年) 開始,楊士霆希望可以把兩個品牌分開,因為疫情過後想要來品嚐這種創意料理的朋友越來越多了,座位現在已經增加到四十位了。初期工作室是區分兩個區塊,一邊專門做藝術教學,另一邊是餐廳;現在把心見繪房與行運茶餐兩項目融合在一起,營業模式改為用餐時間不做教學、只有展覽而已,而餐間的休息時間就是做藝術教學,全空間都能夠用餐和教學交替運用。

楊士霆給創業者的建議是要留意資金週轉的問題,才有辦法支付房租或者是一些人事成本等,他提到:「一個人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我們才會開始增加一些夥伴,也會有更多的支出。接著就要開始去學習怎麼樣管理成本、如何去行銷,如何讓更多人認識新的品牌。」

他提到經濟部有創一個網路的學習平臺,提供許多影片,教一個想創業的人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這些資源可以讓創業者瞭解自己現在缺少什麼,進而擬定現階段的計劃,不會馬上就投入太多的資金跟成本而影響到本來的生活,行有餘力再去啟動。「創業算是一個馬拉松,一開始不一定要衝很快,就是要慢慢跑慢慢累積慢慢醞釀,要能有後續持久的力度。」


【更多資訊】

●電話:03 957 3131

●地址:宜蘭縣羅東鎮天津路80號1樓

●Facebook:行運茶餐

●官網:心見繪房

●IG:luckydiner2015


【影音專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