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教你如何輸贏?」——那個半路出家的教授,我的一次聽講經歷
「過來人」這個詞,總讓人感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權威感。彷彿只要經歷過某件事,就能成為這件事的專家,可以指導後來者。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記得有一次,我參加了一場大學講座。主講人是一位剛從業界轉行到學術圈的教授,他要來分享他的「成功經驗」。講台上,這位教授侃侃而談,講述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職場人成為了大學教授。他說:「我的經驗告訴我,只要你努力工作,保持謙遜的態度,機會總會降臨。」
聽起來很有道理,對吧?但當我環顧四周時,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在低頭玩手機。我不禁開始思考,為什麼這麼「寶貴」的經驗分享,卻無法引起學生們的共鳴?
也許是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是獨一無二的。正如和菜頭在《成年人修煉手冊》中所說:「『過來人』三個字,最多證明你曾經擁有一瞬間的通路而已,它最大的功效也不是指導,而是給予後人信心。」
這位教授的經歷確實很特別,但它真的能普遍適用於所有學生嗎?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昨天的成功經驗可能已經不適用於今天的環境了。
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機遇。盲目模仿他人的道路,可能會錯過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正如和菜頭所言:「看到他人身上的潜質,承認他人未來的無限可能性,最終打破的是自己身上的枷鎖。」
講座結束後,我和幾個同學聊了聊感受。有人說:「感覺他說的都是些大道理,但具體該怎麼做呢?」也有人表示:「我覺得他的經歷挺勵志的,但感覺和我們的處境差異太大了。」
這讓我想到,或許我們不應該過分依賴所謂的「過來人」。每個人都應該勇敢地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盲目追隨他人的腳步。正如和菜頭所說:「沒有人是過來人,每個人都在向著未來奔去。」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過來人」的建議呢?我認為,可以將其視為參考,而不是絕對真理。聽取他人的經驗可以開闊視野,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去嘗試、去體驗。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探險家。不要被「過來人」的標籤所束縛,也不要輕易給自己貼上「過來人」的標籤。保持開放和好奇的心態,相信自己有無限的可能性,這才是面對未來的正確態度。
最後,我想引用和菜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這樣隨著時日流逝,自己不會對世界、對生活喪失新鮮感,覺得太陽底下無新事。」讓我們一起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勇敢地探索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吧!
參考資料:
和菜頭《成年人修煉手冊》:https://www.readfog.com/book/2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