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9|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帖木兒之後 : 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 原文作者 : John Darwin )

全球化的本身就是意識形態上的帝國,或者說全球化的概念蛻變自帝國主義。

帖木兒是突厥人,他打著恢復蒙古帝國的旗號肆虐中歐亞時卻又利用伊斯蘭世界分布的規模,持續擴張帖木兒王朝的勢力範圍。帖木兒到處征戰歐亞大陸並非只是為了擴張領土,有許多似乎以摧毀有意爭奪那條歐亞貿易幹道的對手為主要目的,以便獨攬那條貿易幹道的利潤,因為他的帝國就建立在那些利潤上。(頁35)

1405年之後,曾經稱霸歐亞的帖木兒帝國隨著帖木兒之死分裂凋零,但「帖木兒王朝」模式卻影響整個中世紀末中歐亞(伊斯蘭世界 )的帝國觀,而且歷久未衰。只不過,傳統的農業帝國只聚積土地和人,但歐洲帝國主義的最大特色,則是徵用和剝奪。( 頁51 ) ~ 這像極了掠奪性征服者帖木兒。

本書的世界史觀著眼於遠西、中歐亞和遠東的地理和政治、經濟、軍事、貿易等,緒論從15世紀到21世紀的歐洲(遠西)、伊斯蘭世界(中歐亞)以及儒家文化(遠東)三大勢力的狀態與彼此競爭下的成就。

15世紀的時候,歐洲(遠西)比較像個粗鄙的暴發戶;伊斯蘭世界歐洲(中歐亞)則融合了宗教、法律、上層文學傳統,表現出超越民族畛域的鮮明特色;儒家文化(遠東)以中國明朝為代表,當鄭和於1431年最後一次下西洋之後,中國與外界的接觸變少且拒外。延伸至15世紀末到16世紀,世人的眼光全聚焦在被發現的美洲新大陸,歐洲(遠西)轉身背向中歐亞,浩浩蕩蕩地開啟長程貿易之旅,其中以葡萄牙為首。

葡萄牙人憑藉著航海本事早在1460年代就已經找到通往印度的路線。葡萄牙人並非閒閒沒事就愛到處冒險的,之所以進入亞洲海域是因為西非的黃金貿易~西非黃金被帶往地中海和近東(中歐亞?),以及當時的非洲國家的眼界認為,只有撒哈拉沙漠才是通往亞洲市場的真正要道。因為以上2個關鍵因素,讓葡萄牙的海上勢力伸進印度洋,並且為了壟斷胡椒貿易而成立葡屬印度。

帖木兒死後約100多年~1519年,落敗的王公巴伯爾帶著約1500人的軍隊來到北印度平原,在帕尼帕特之役打敗統治北印度的穆斯林王朝~德里蘇丹,其統治者逃往東印度,接受舍爾沙的庇護。1539~1540年間,舍爾沙又將胡馬雍(巴伯爾之子)趕出印度。1555年,巴伯爾之孫阿克巴才打下蒙兀兒帝國的真正基礎,一直到17世紀初,除了南印度外,幾乎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是蒙兀兒帝國的版圖。此時的人口數約6000萬到1億,豐饒的土地更有「肥沃月彎」之稱,更是當時的貿易大國,輸出大量食品、棉織品、菸草、糖、靛藍染料等,製造業的最高產量遠超過歐洲。另外,蒙兀兒帝國的所有大城,可見到前來經商、行醫、當工匠的歐洲人身影。印度商人和工匠可能就是現代初期國際貿易成長的大功臣之一。

印度可能是現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帝國主義擴張之例。1820年時,英國人已經成為印度次大陸的最大勢力。英屬東印度公司掌控貿易並帶來源源不絕的收入,而日益龐大的公司行政體系產生大量的職缺,於是便聯合印度當地盟友,開始將王朝轉化為魁儡帝制。英國入主印度的關鍵,實際上是印度的開放,以及金融、商業活動的複雜先進,並非印度的落後與怠惰。印度之於英國是一門事業、一家公司。

印度號稱亞洲第三大國,然至今仍未擺脫殖民帝國遺留的主權、政體、經濟問題。2018年,拜美中貿易戰之賜,美國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2023年,印度成為人口第一大國,而且25歲以下人口佔印度總人數的40%以上。

然後,2年前,我的資金單筆投入印度基金,目前投資報酬率超過5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