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閱讀時間 ‧ 約 43 分鐘

20240925_TechNEws

    A photo of Iron Man transformed into a mafia boss. He is wearing a finely tailored black suit jacket over his red and gold armor. The arc reactor is visible through the shirt. Iron Man is sitting behind a large mahogany desk, sipping a glass of whiskey. He is monitoring the activities of his empire through advanced holographic displays. His helmet is placed on the desk. His sharp gaze remains focused as he makes calculated decisions, controlling his empire with both intelligence and style.

    A photo of Iron Man transformed into a mafia boss. He is wearing a finely tailored black suit jacket over his red and gold armor. The arc reactor is visible through the shirt. Iron Man is sitting behind a large mahogany desk, sipping a glass of whiskey. He is monitoring the activities of his empire through advanced holographic displays. His helmet is placed on the desk. His sharp gaze remains focused as he makes calculated decisions, controlling his empire with both intelligence and style.


    為了開發更先進的 AI 模型並與中國競爭,OpenAI 向拜登政府提出建設大型資料中心的需求,每座資料中心的用電量相當於整個城市的電力,如何供應電力成了巨大挑戰。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及其他科技產業領袖,近日出席白宮一場談論 AI 基礎設施的圓桌會議。會議結束後,OpenAI 向政府官員分享一份文件,概述在美國各州興建資料中心的經濟和國家安全效益,每座資料中心用電量估計需要 5GW(gigawatt,百萬瓩),相當於約 5 個核子反應爐產生的能量,足以為近 300 萬個家庭供電。

    OpenAI 表示,投資這些基礎設施可望帶來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提高國內生產毛額,並確保美國在 AI 發展維持領先地位。為了實現這個目標,OpenAI 認為政府需要針對大型資料中心提出政策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傳出奧特曼試圖建立一個遍及全球的投資人聯盟,為發展 AI 所需要的昂貴基礎設施提供資金,同時努力確保美國政府支持他的計畫。

    「OpenAI 積極努力加強美國的 AI 基礎設施,我們相信這對保持美國在全球創新領先地位、促進全國的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zation)、以及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 AI 的好處都相當重要」,OpenAI 發言人針對此事透過聲明表示。

    實際上,美國的電力工程目前因為併網等待時間過長、供應鏈問題及勞動力短缺等種種因素,許多工程延誤。有能源公司高層指出,要為單一 5GW 資料中心供電就是一大挑戰,而美國核電廠總發電量約 96GW。

    近年來高科技、汽車等工業蓬勃發展,尤其是資料中心用電需求暴增,市場對全天候供應無碳電力的核電廠激起興趣。OpenAI 背後最大的投資人微軟上週與美國聯合能源公司(Constellation Energy Corporation)達成一項協議,計劃重啟曾遇爐心熔毀事故的三哩島核電廠,並為微軟基礎設施供電 20 年,引發市場熱議。

    OpenAI 奧特曼呼籲白宮支持大型資料中心,單一座用電量上看 5GW

    台積電今天股價表現強勁,開盤跳空達 1,000 元,為兩個多月來首度站回千元,市值攀升至新台幣 25.93 兆元,台股再現 15 千金。

    美股24日持續收高,道瓊工業指數上漲83.57點,那斯達克指數上漲100.25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揚65.97點,漲幅1.31%。台積電美國存託憑證(ADR)收在181.97美元,上漲7.21美元,漲幅達4.13%。

    台積電今天股價同步走高,開盤跳空達1,000元,是7月19日以來首度重登1,000元大關,上漲13元,市值攀高至25.93兆元,貢獻大盤約105點。

    信驊等高價股也有不錯表現,矽智財(IP)廠力旺及特殊應用晶片(ASIC)廠創意強攻漲停,分別達2,395元及1,170元。

    台積電不僅先進製程技術進展順利,2奈米將於明年量產,海外布局也有不錯進展,日本熊本第一座晶圓廠第四季量產,美國亞利桑那州廠試產良率傳出逼近南科廠水準,明年上半年量產4奈米。

    受惠蘋果(Apple)新iPhone處理器備貨需求強勁,加上人工智慧(AI)相關需求暢旺,台積電7 / 8月單月營收超過2,500億元,第三季營收可望順利達成224億至232億美元目標。

    台積電預期,今年可望強勁成長,全年美元營收將成長略微超過24%~26%,增幅將高於不計記憶體的半導體產業產值成長幅度10%。法人看好,台積電受惠AI龐大商機,未來營運成長依然可期。

    台積電重登 1,000 元大關,台股現 15 千金

    7 吋大小的電子書閱讀器在台灣市場接受度高,現在 Readmoo 讀墨電子書新推出的 mooInk Nana 加入這個戰場,售價萬元有找。

    mooInk Nana 是 Readmoo 首度推出的 7 吋彩色閱讀器,屬於精巧輕薄入門機型,配備新一代色彩演算法,讓閱讀器搭載的 Kaleido 3 彩色電子紙螢幕可呈現出超越 4096 色的視覺體驗,不但線條銳利細緻,色彩增豔飽和,看漫畫也不模糊。

    Readmoo 根據意見回饋,發現讀者依照不同內容和閱讀情境,更細緻地調整色彩表現。為此 mooInk Nana 特別增加微調色彩的滑桿設定,可針對對比度、鮮豔度、飽和度三面向進行色彩調整。

    mooInk Nana 將常用功能集中在直線設計的實體按鍵上,無論是慣用左手或右手,皆能用單手握持、控制功能,而加大的實體按鍵,也能適應不同手型大小,長時間閱讀也不易造成手部肌肉酸痛。新增的掃碼登入功能,搭配安裝《Readmoo 看書》App 的智慧手機一併使用,5 秒就能完成登入。

    mooInk Nana 也配備重力感應(G-Sensor),方正外型適合讀者四向閱讀,實體翻頁按鍵的方向也會隨著排版走向自動調整,操作更加直覺。此外,搭載 2,300 mAh 大容量電池強化 mooInk Nana 的電池續航力,提升隨身閱讀的便利性。

    7 吋 mooInk Nana 建議售價為台幣 9,299 元,自 9 月 26 日起展開預購,預購優惠最低 77 折起,Readmoo 規劃 2025 年 1 月中旬之前出貨。

    Readmoo 7 吋閱讀器新機萬元有找,續搭元太 Kaleido 3 彩色面板

    木衛二快船/歐羅巴快船(Europa Clipper)任務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第一艘致力研究地球以外海洋世界的航空器,旨在找出冰封的木星衛星歐羅巴是否適合居住。

    NASA木衛二快船估計耗資50億美元,踏上前往木衛二的18億英里旅程,探索冰冷表面和底層海洋,以評估潛在宜居性。這雄心勃勃的任務動用多台先進儀器和全球各單位合作,希望發現太陽系更多宜居世界。

    NASA史上最大行星任務

    木衛二快船是有史以來為行星任務建造的最大航空器,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行駛18億英里(約29億公里)後,到達木星有趣冰冷的衛星木衛二。發射期10月10日開始。

    NASA以前任務數據為科學家提供強力證據,顯示冰凍地表下有片巨大的海洋,木衛二快船將繞著木星航行,期間會49次近距離飛掠收集數據,以確定厚厚冰層外殼下是否有產生生命的地方。

    以下為與任務有關的八件趣事:

    **1. 木衛二是地球以外宜居條件最有力候補。**證據顯示,生命的推手:水、正確化學成分和能源,木衛二可能都有。此任務會收集科學家需要的資訊,可能有地下海洋,水量是地球海洋兩倍多,且可能蘊藏有機化合物和能源。如果確定木衛二適合居住,代表太陽系內外的宜居世界比想像要多。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09/25151249/Europa-Clippers-Elliptical-Orbit.jpg

    ▲ 木星輻射波段的相對強度,以及木星三個最大衛星的軌道:木衛一、木衛三和木衛四。為了限制輻射對航空器的破壞性,木衛二快船將以橢圓軌道繞行木星,對木衛二數十次近距離飛行。每次經過中間,航空器會退至更安全的距離,以便安全將數據傳回地球。

    **2. 穿越太陽系僅次太陽的最惡劣輻射區域。**木星周圍是比地球強兩萬倍的巨大磁場,磁場旋轉時,會捕獲並加速帶電粒子,產生可能損壞航空器的輻射。工程師特別設計拱頂以保護敏感電子設備,也設定軌道,限制木衛二快船在木星多數輻射密集區域停留的時間。

    **3. 木衛二快船繞行木星,邊研究木衛二邊飛掠。**航空器不是主繞木衛二,而是繞行木星,靠近木衛二時飛掠49次。每次軌道航空器將在木星靠近木衛二的危險輻射區停不到一天,然後飛離。兩至三週重複一次。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09/25151248/Europa-Clipper-Science-Instruments.jpg

    ▲ 為了詳細調查,木衛二快船攜帶一套九台儀器與電信系統的重力實驗器材。

    **4. 木衛二快船攜帶NASA迄今最先進儀器。**為了確定木衛二是否宜居,木衛二快船必須評估內部、成分和地質,為了每次飛掠都取得最佳效果,所有儀器會同時運行,科學家會分析數據,繪出木衛二的完整面貌。

    **5. 全使用天線和太陽能電池陣列,為NASA有史以來最大行星任務航空器。**航空器長約100英尺(約30.5公尺)、寬約58英尺(約17.6公尺),比標準籃球場還大,因太陽能電池板越大越好,才能在靠近木星時收集到足夠陽光,供電給儀器、電子設備和其他子系統。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09/25151244/Europa-Clippers-Looping-Journey-to-Jupiter-scaled.jpg

    ▲ 概念圖顯示到達木星系統將經過漫長重力助推。這條路徑總長約18億英里(29億公里),經過火星與地球,用這兩顆行星引力當成彈弓,加速前往木星。

    **6. 前往木星的旅程很長。**木星平均距離地球約4.8億英里(約7.7億公里),兩顆行星都在動,而航空器能攜帶燃料有限,規劃是木衛二快船飛抵火星再回到地球,將兩星引力當成彈弓增加航空器速度,不用燃料航行五年半約18億英里(約 29 億公里)後,木衛二快船才啟動發動機,2030年進入木星軌道。

    **7. 美國和歐洲機構都有貢獻。**約千人參與任務,美國和歐洲220多名科學家。2015年任務正式啟動後,有四千多人貢獻心力,包括承包商和分包商團隊。

    8. 全世界會有超過260萬人與木衛二快船一起旅行。「瓶中信」(Message in a Bottle)任務是刻著美國桂冠詩人阿達·利蒙(Ada Limón)的詩〈In Praise of Mystery〉金屬板,上面貼著刻有數百萬報名者的名字的微晶片,金屬板還會刻上以百餘種語言念「水」字的聲波形。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09/25151246/NASA-Europa-Clipper-Water-Waveform-Plate-scaled.jpg

    木衛二快船任務由甘迺迪太空中心的NASA發射服務部門負責,於甘迺迪39A發射場由SpaceX獵鷹重型火箭發射升空。

    解密歐羅巴任務:NASA 耗資數十億太空探索的八個細節

    日本山形大學在 2021 年時開發出一種新型的球關節系統,名為 ABENICS。此系統的核心技術在於採用簡單的十字球面齒輪與單極齒輪搭配,以精準控制俯仰、滾動和偏航等動作,模擬人類肩關節的全方位運動。

    外媒NEW ATLAS近日分析ABENICS的應用領域。ABENICS系統的優勢在於其高精度和高扭矩。透過巧妙的機械設計,操作人員能夠以極高的精準度控制球關節的運動,這對於需要精細動作的應用場景至關重要。此外,該系統的結構相對簡單,卻能實現複雜的運動,有望大幅簡化機器人的設計。

    ABENICS的潛在應用領域極為廣泛,包括:

    • 醫療領域:外科醫生可利用搭載ABENICS的機器人進行微創手術,提高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
    • 太空探索:在太空探索任務中,機器人需要執行抓取、組裝和維修設備。ABENICS的高扭矩和多自由度特性使其能夠勝任這些任務。
    • 工業製造:可以應用於工業生產線,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

    山形大學的研究成果為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 ABENICS系統的成功開發,不僅展示了學術界在機器人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也為相關產業帶來了新的商機。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們有理由相信,搭載ABENICS的機器人將在未來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日本山形大學 ABENICS 改革機器人關節,有望應用醫療、太空、工業等領域

    蘋果在去年推出的 iPhone 15 系列中,讓用戶可以自訂每次充電的上限,最低 80%、最高 100%。大多數人都認為,如果每次只讓 iPhone「吃八分飽」就能有效地延長電池壽命,但真的是這樣嗎?有外媒就實際測試了這點,自去年 9 月拿到 iPhone 15 Pro Max 到現在,每次都僅讓手機充到 80%。

    《MacRumor》實測後發現,目前其所持有的 iPhone 15 Pro Max 的電池最大容量為 94%,充電循環次數為 299 次;在 2024 年大多數的時間內,其 iPhone 15 Pro Max 的電池最大容量都維持在 97%,但過去幾個月開始快速下滑。

    《MacRumor》指出,過去一年內都讓自己的 iPhone 維持 80% 的充電限制,從未關閉或調整數值,但有的時候手機會因此沒電,有些時候為了確保自己的手機電力,因此出門時不得不攜帶行動電源。整體來說,讓 iPhone 維持 80% 的充電限制其實不太方便,但有時影響也並不是那麼大。

    至於在使用的充電方式方面,《MacRumor》大多使用 USB-C 的有線充電,但偶而也會穿插幾次 MagSafe 無線充電;不過在過去的一年內也有幾次會讓電池電量變得很低,但不太會將電池長時間放置在充電器上。

    許多數據都顯示,環境溫度也會對電池健康度有所影響;而測試的 iPhone 15 Pro Max 大多數充電環境都是在華氏 72 度(約攝氏 22.22 度)的房間。

    此篇報導中也與另外兩組 iPhone(每次都充電到 100%)數據進行比較。一支目前最大容量為 87%、充電循環次數為 329 次,另一支的最大容量為 90%、充電循環次數為 271 次。

    從上述的對比看來,iPhone 每次充電有沒有限制在 80% 似乎影響沒有太大,因此無法說明到底這一年內忍受每次充電都僅能充到 80%(還常常沒電)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

    每次都只充到八分飽,對 iPhone 電池健康度真的有幫助嗎?

    SpaceX 執行長馬斯克計劃在兩年內向火星發射約五枚無人駕駛星艦火箭、四年內就可以執行載人任務。但前 NASA 太空人稱,這個目標太過異想天開,人類上火星還有數不清的困難待解決。

    馬斯克設想 20 年後,百萬人將在這顆紅色星球某自給自足城市生活,先要搞定運輸,讓人類探險家搭乘火箭定期從地球出發,還要能運送貨物。SpaceX 打造中星際飛船,目的是讓人類重返月球,最後登上火星。

    SpaceX 稱,這艘太空船和火箭統稱為「星艦」,旨在運載船員和貨物,最多可運載 150 公噸的完全可重複使用的貨物和 250 公噸的消耗品。至今「星艦」只進行四次試飛,前兩次均以爆炸告終,現在正在準備第五次飛行測試,由於環境問題,原定的第五次實驗飛行至少延到 11 月。

    馬斯克仍野心勃勃,最近他在社群網站發文,兩年內向火星發射約五枚無人星艦火箭,四年內就可執行載人任務。如果遇上挑戰,載人任務就再延後兩年。

    人類上火星有數不清的問題

    美國太空總署前太空人兼太空梭指揮官 Eileen Collins 直接打臉,她相信馬斯克可達成兩年內向火星發射無人星艦,但人類要上去不可能,光是前往火星那六個月時間,人類會暴露於大劑量的游離放射線下導致急性放射線症候群,除非他有辦法屏蔽星艦。

    即使上了火星,人類要如何持續生活也是個問題,包括如何種植食物、獲取水、獲取氧氣、清除  CO2,並保持忙碌於有意義的工作,她說類似的問題不勝枚舉。

    火星協會主席表示 SpaceX 交通系統非常努力,但他不認為 SpaceX 正在開發人類火星活動必需的表面系統,如在火星大規模製造甲烷或氧氣的系統。

    火星任務是 SpaceX 的生存意義

    哈佛商學院專門研究太空經濟的工商管理教授解釋,為什麼現在要定下如此激進的時間表,部分原因是為彰顯 SpaceX 並沒有放慢腳步,沒有滿足於現狀,仍是一家創新、突破極限的新創。他說「火星計畫對他們的核心意義,就是吸引 SpaceX 人才、熱情、資本和辛勤工作,火星任務是SpaceX 存在意義的真正核心。」

    Eileen Collins 則欽佩馬斯克的決心、專注力與速度,她也希望他是對的,但現實是,火星旅行風險仍大,且所有風險都不能控制,四年內安全旅行是無稽之談,但她也同意,人類需要離開地球才能長期生存。

    馬斯克稱四年內人類上火星,前太空人稱不可能

    房價高、生活壓力大,現代人越來越晚婚,根據內政部公布 2023 年人口統計資料,全國男女初婚平均年齡雙創新高,男性初婚年齡來到 32.9 歲、女性 31 歲,而全台平均生育年齡同樣來到史上新高的 32.4 歲,顯示全台晚婚、晚生趨勢加劇,已逐步邁入「大齡夫妻、高齡父母」的世代。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現代年輕人至少 30 歲以上,才選擇結婚生子完成人生大事,主要因為有高學歷、高壓力、高獨立性等因素,現代教育水準提高,許多人選擇先立業再成家,以追求學業和職業發展為首要ㄡ

    張旭嵐指出,現代人多重視個人自由和生活品質,尤其女性自主性攀升,不再將結婚生子視為人生必經之路,加上來自於追求職業成就、高房價、高通膨形成的生活與經濟壓力相互作用,讓人生大事無法按表操課。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09/25112425/全台及六都初婚與生育年齡.jpg

    張旭嵐分享,晚婚晚生對房市發展形成三大變化,一是「租屋需求增」,單身期延長,單身族先以租代買、租小不租大,帶動租屋熱度及投資族對置產標的的改變;二是「購屋需求延」,尤其三房以上家庭型住宅的購屋需求恐將延後或降低;三是「購屋小宅化」,單身或小家庭比例上升,對小套房、兩房以下等小型住宅需求增,改變市場供需結構。

    觀察六都男女初婚平均年齡,雙北市男女初婚與生育年齡,老化程度名列前茅,尤其台北市男性初婚年齡高達 34.4 歲、女性達 32.6 歲,平均生育年齡 34.3 歲,較其他縣市老一歲,高出全台平均值,已達高齡產婦定義,而台北市已至少連續 14 年,蟬聯全台結婚生子年齡最老化的城市,至於桃園則是六都生育年齡最輕的縣市。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經理李家妮指出,俗話說先成家後立業,如從房價層面來看,全台第二季平均房貸負擔已突破千萬元,高房價已大幅影響年輕人購屋成家腳步,以新北市平均每月房貸負擔就要約 4 萬元起跳,台北市更高達約 6.5 萬元,房價壓力居全台之冠,同時台北市就業競爭強、物價水位高,累積財富實現買房成家、結婚生子的籌備期,相較其他縣市來的更長。

    晚婚、晚生、晚成家世代來臨!專家:大齡影響房市三大變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