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年,敘事治療的初體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情提要】

學習並且在實務工作上運用敘事治療16年的現在,我想要試著整理從自身經驗來而的「具有我在地性知識」的敘事治療相關定義版本。我試著用文字整理龐大的經驗,在做為一種輸出,想要切割成小項目,一篇一篇慢慢寫。

(如果你對我書寫的主題有興趣,有想要問或看的主題,也歡迎留言,若我有相關經驗就會寫喔)

最初接觸敘事治療當時的時空背景

記得很清楚,2009年的春天是我第一次報名參加敘事治療工作坊,在這之前我對敘事治療的理解都僅限於書本文字。因為敘事治療為後現代取向,所以在諮商理論的課本多以現代取向為主,在研究所的四年中沒辦法從課堂中學到跟敘事治療有關的知識。除此之外,還有屬於我個人在當時的背景脈絡。

(補充:在敘事治療中,要理解一個出現在你眼前的人,不能不去知道「這個人是從何而來,經歷了什麼,所以才是你眼前看到的這個人」。也就是在敘事治療中,去了解背景脈絡是重要的,因為這會幫助你對一個人的理解更有層次,也更不會流於刻板印象以及標籤反應)

離開職場投入全年無薪的駐地實習

我實習的單位主管,是企管背景出身且非常看重KPI的職場前輩。開會時他常常會問我們「你的貢獻是什麼?」這樣的話語。所以,努力的證明自己是有貢獻、有產值、有能力的人,是當時全職駐地實習背景中的強大主流文化觀點。在這樣的主流文化脈絡中,我雖然也努力的想要表現出自己是個有貢獻、有產值、有能力的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但,回過來載我自己的心裡,卻常常有一種「我是誰?我為何在這裡?我為何要證明自己有貢獻、有產值、有能力?我不過是個實習諮商心理師,我到底要在這裡證明什麼?在我過去工作的職場,我領得是全薪有勞基法保障的情況下,只要把職責內的工作做好,我就已經得到無數認可了,到底為什麼我來全職實習我還得證明自己要是一個有貢獻、有產值、有能力的人?」類似這樣的聲音,無數次的在我心中盤旋不去,但為了可以順利拿到駐地實習的分數跟證明,我也只能把這些疑問都收起來,努力的去完成全職實習中的各種要求。

孩子不滿一歲的新手媽媽

是的,令人非常沮喪低谷的是,我沒想過全年駐地實習會對我的價值觀帶來這麼大的衝擊,我以為那只是走過就好的學習歷程。所以在孩子出生坐完月子後,我就到實習單位報到了。我是一個很重視睡眠、自己的時間,同時又不善於照顧人的新手媽媽。雖然我毫無疑問的愛我的孩子,但,那個階段的我,只能說,身心俱疲,對人生感到提不起勁,同時懷疑人生。

對於諮商心理師的職涯前景感到茫然不確定

花了這麼大的力氣去讀心理諮商研究所,要通過:修課、課程實習、全年全職駐地實習、寫論文、高考考試這六大考驗拿到國家證照後,才「只是」代表你有資格可以投入心理諮商產業而已。但至於接下來要去哪裡執業?薪水、工作內容、是否有職缺、穩定性這些,全部都得要從頭來過。即便拿到國家考試執照,依然要面對高度不確定、沒有保障,就是這個行業的起點。

但與其說當時的我對「諮商心理師」的這個行業感到不確定,到不如說是,我對當時自己身上所具備的專業能力條件狀態不確定沒把握。

與學院派的學習最大的不同

參加敘事工作坊跟當時就研究所課堂書本的學習情境很不同,這個不同很直接的反應在整個人內在狀態的變化,但回過來說到底是怎麼樣的不同,以下用4點來說明:

沒有標準答案:去單一化標準

在工作坊中帶領的老師,會邀請我們說「自己當下真實的感受想法」,比方從開場的check-in開始就讓大家說當下的狀態、在空間遊走跟整個環境互動打招呼再回來分享體會經驗、自由書寫等的這些。因為焦點放在「人」,並且鼓勵我們敘說;而人是如此的不同,如果真的要關注人各自不同的生命經驗,而能安在的敘說,那麼在工作坊的重要基底就得要是「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評價的情境」。帶領者也會分享他個人的觀點,卻不會讓你感覺怎麼樣的答案才是對的,不同的聲音出來後,更多的是透過對話來引發更多的故事或者反思,而非固定的答案。

以「在地性知識」來建構知識

那是我第一次參加敘事治療工作坊,對他的了解非常粗淺。但那一天老師邀請參加的夥伴用自己的經驗,來表達他們對敘事治療的理解。這個活動讓當時的我非常吃驚,因為大家說的「敘事治療的定義」,不是像我在研究所中大家是讀完書的報告那樣,而是就直接的表達自己所經歷過的跟敘事治療有關的學習體會。即便沒有一本教科書在那裡,但透過這麼多不同的角度觀點分享,我卻因此對敘事治療有了第一次接觸後強烈的印象。

當然後來學習更多後,才又更知道「在地性知識」的邀請、整理跟論述,在敘事治療中是一個無所不在的態度跟技巧。之後再用一篇文來說。

工作坊的氛圍情境流動又貼近生命真實

每個人都可以說想說的,所以我們有機會聽到各式各樣的故事跟聲音。這顯現的是更接近真實的世界,他叫做「多元真實」,多元真實不只在外頭,也在我們的裡面。

當時的我,從一個專家知識權威單一標準的場域來到一個可以看見多元的地方,這非常呼喚我心裡面那種「離開表象、渴望真實」的本質。

太喜歡這樣的場域,走近敘事,如同走入世界,我想知道的是這個世界真實的運作,而有一天我能找到在其中屬於我的位置。那才是我想成為諮商心理師背後的想要。

上完兩天課後的身體感覺

坦白說,研究所的那幾年的課堂知識學習,把我原來從實務工作逐漸產生的對心理諮商深刻強烈的求知欲(胃口)都破壞了。有一段時間,除了正式課程之外要我額外再花時間去上研討會、論文發表會什麼的,都是能免則免。一直到全職實習階段才開始意識到我其實沒有一個清楚的諮商工作方向(其實這個知道應該也是現在回頭去看才能說清處的)。身體的反應比心裡的知道來得快,當時的我經常有種茫然停滯且凌亂的感受。

第一次走進敘事的世界,工作坊兩天,離開後的身體感受則是神清氣爽、舒服而且輕鬆。絲毫沒有上兩天課的消耗跟疲累。

我想,我只是循著身體想告訴我的訊息,才一再的回到那個讓我可以專注回來自己身上,並且安穩自在的地方。

當次數多了,時間長了,故事聽多了之後,我逐漸養成一雙聽得到深刻動人故事的耳朵,經常把我聽到的說給人聽,對方也這樣看到深深的自己。但其實,我聽到的都是他說給我聽的,那都是他自己。

補充:當年我上的敘事工作坊,是周志建與黃錦敦兩位老師合帶的名為「敘事之美」課程。

附註:跟我的網站文章教練討論寫文的方向,他直接告訴我,這樣寫經驗的文體不會是google喜歡的,google喜歡的是很結構很方法論的那種。而那正是我最討厭的那種文章格式,硬邦邦。而到底要如何有結構、有方法而且柔軟,是目前爭扎苦思的著墨點。






2009那年春天,因為生命的困局走入敘事的場域,就從那一年的那一天開始,敘事的視野來到生命,成為一種滋養與基底,然後一步一腳印的擴展豐厚自己。2020年成立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長出另一個實踐相信的基地。聯繫我:54heart@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會先打一些內容給GPT後面再交給GPT去整理去思考去寫那一章節的故事,所以大致上都是GPT幫我寫的我只提供一半內容和點子GPT提供完整內容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關於我到底可以寫些什麼,好像也沒啥大主題可以寫。最近盤點了一下,覺得或許可以分享一下田野調查、質性研究的一些個人心得。
只寫給自己看的企畫書 關於小說的企畫書,一開始先是腦中有想法後,在開始寫企劃書與小說,接著設定故事的大綱與事件的內容,有感覺的話就先寫出來,還有小事件的思考,再來是人物角色設定的關係圖以及角色的設定,事件的時間等等,每個時間線都很清楚的話,更能知道怎麼做,怎麼去寫。
以下全都是筆者自己觀點,如有引戰,那絕對是我故意的。
我寫東西是有東西要寫,透過文字闡述留札記。 不是用大腦的人生經驗寫出文篇,是非常放鬆專注進入內觀,所以我在寫幾乎長文都是我進入內觀的狀態,會沒有時間跟空間感,完全專注,有其他事情要忙的話無法專注內觀。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針對非特定作者,以編輯角度出發而寫的文章,所以每篇文章都會針對最普遍與最重要的概念提出說明與練習。我相信,這些文章一定無法照顧到所有創作者的需求。但如果只有某篇文章某句話能帶給你啟發或安慰,對我來說,那就值得了。
找個地方,自在地寫
在剛開始練習寫作的過程中,我總是一股腦地想把自已想說的全部寫了出來。但文章分享出去後,會發現按讚的數量有限、完讀率很低,當我試著去比對商周熱門的文章後,發現有很多的差異點,其中一點就是商周文章許多都是職場情境對話起頭。查看網路上所提及的寫作技巧,才知道這樣的文章鋪陳,其實是為了增加文章的代入感。
Thumbnail
我會先打一些內容給GPT後面再交給GPT去整理去思考去寫那一章節的故事,所以大致上都是GPT幫我寫的我只提供一半內容和點子GPT提供完整內容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關於我到底可以寫些什麼,好像也沒啥大主題可以寫。最近盤點了一下,覺得或許可以分享一下田野調查、質性研究的一些個人心得。
只寫給自己看的企畫書 關於小說的企畫書,一開始先是腦中有想法後,在開始寫企劃書與小說,接著設定故事的大綱與事件的內容,有感覺的話就先寫出來,還有小事件的思考,再來是人物角色設定的關係圖以及角色的設定,事件的時間等等,每個時間線都很清楚的話,更能知道怎麼做,怎麼去寫。
以下全都是筆者自己觀點,如有引戰,那絕對是我故意的。
我寫東西是有東西要寫,透過文字闡述留札記。 不是用大腦的人生經驗寫出文篇,是非常放鬆專注進入內觀,所以我在寫幾乎長文都是我進入內觀的狀態,會沒有時間跟空間感,完全專注,有其他事情要忙的話無法專注內觀。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針對非特定作者,以編輯角度出發而寫的文章,所以每篇文章都會針對最普遍與最重要的概念提出說明與練習。我相信,這些文章一定無法照顧到所有創作者的需求。但如果只有某篇文章某句話能帶給你啟發或安慰,對我來說,那就值得了。
找個地方,自在地寫
在剛開始練習寫作的過程中,我總是一股腦地想把自已想說的全部寫了出來。但文章分享出去後,會發現按讚的數量有限、完讀率很低,當我試著去比對商周熱門的文章後,發現有很多的差異點,其中一點就是商周文章許多都是職場情境對話起頭。查看網路上所提及的寫作技巧,才知道這樣的文章鋪陳,其實是為了增加文章的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