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甜點不是必需品,沒有它不會死,就跟愛情一樣,但有了甜點,它就是人生中的點綴。
我們上一篇文章有提到,法式餐點的順序,我們在吃完主餐後,會吃甜點。
所以我們今天要來介紹我最愛的甜點,馬卡龍!
通常台灣人都知道馬卡龍有另一個別名是「少女的酥胸」,但這其實是台灣作家謝忠道先生取名的,法國人不會這樣稱呼的唷!
而根據一間巴黎的老字號甜點店Ladurée說,他們一天可以賣出一萬五千顆馬卡龍,是個十分驚人的數字。
而馬卡龍會世界聞名,也是因為2006年的一部電影叫做凡爾賽拜金女 Marie Antoinette,在電影裡瑪麗皇后很享用馬卡龍,但其實在18世紀時馬卡龍根本還不存在,或說不長那樣 。
二、台式馬卡龍
在講到法式馬卡龍之前,我們先來講一下台式馬卡龍,大家應該有吃過吧?
不過他吃起來的口感跟法式的完全不同,可說是不同的東西,它是上下兩層海綿蛋糕體夾着一層奶油霜,像小圓餅一樣,而且價格實惠。它的材料也完全不同,食材主要是雞蛋、砂糖和麵粉。
而在以前,它並不叫做「台式馬卡龍」,而是叫做「小西點」。
但你們知道它有另一個名字嗎?
我們只會在較老牌的西點麵包店看到,叫「牛粒」,是從法文「biscuits à la cuillère (手指餅乾)」cuillère是湯匙的意思,意指用一口可以吃掉的餅乾。而牛粒是用最後一個單字翻譯過來的,所以據說「cuillère」的日文發音,正好就近於台語「牛粒」的發音。還有另一個字叫做麩奶甲hu-ling-kah。
三、法式馬卡龍
大家看過或嘗過的馬卡龍大概是:圓形、平底、圓周有褶邊、口感清脆、入口即化,直徑3到5公分,然後非常甜。
但我們今天熟知的馬卡龍,其實是巴黎馬卡龍macaron parisien,或者我們叫做macaron lisse(平滑的)。這個我們留個伏筆等等說!
四、馬卡龍的來源
其實最一開始馬卡龍的樣子,是非常樸實無華的,就像是乾乾的燕麥餅乾一樣。它是以蛋白、糖、杏仁粉混合製成的單片餅乾,口感相當厚實而且沒有餡料
而最早的馬卡龍來源有各種說法。有一說是,西元 781 年法國中部城市杜爾(Tours)東南方的科梅希修道院(Abbaye de Cormery),修士裸著上半身專注而投入地揉麵團,精疲力竭,最後不小心倒在麵團上,使得進烤爐前的麵團上留有他的肚臍痕跡,所以此地所出的馬卡龍又稱為作「修士的肚臍」(nombril du moine)。
但另一種說法指稱中世紀在義大利某修道院,有位修女發明的。而後於1533 年,義大利梅地奇家族的凱薩琳.梅地奇(Catherine de Médicis)與法國奧爾良公爵亨利(Henri d Orléans,即 1547 年繼承王位後的亨利二世 Henri II)政治聯姻後,帶著好幾位甜點師傅陪嫁,並且將甜點食譜也帶到法國。
講到這個,我們要翻回16世紀那個時候。在當時,歐洲各國宮廷會締結婚姻關係,這也是一種外交政策。好處是可以避免戰爭,互相牽引,但壞處是繼承權會變成國際問題,進而引發戰爭。總之,因為這種婚姻關係,許多外國文化因此傳進了法國。
而我們剛剛提到的亨利二世Henri II de France在1533年和義大利的凱瑟琳·德·麥地奇Catherine de Médicis。她來自於麥地奇家族,是商業家族,他們是在十五到十八世紀中,以佛羅倫斯為中心而興起,勢力非常強大。他們藉由銀行而發家致富,也以資助者庇護了許多人,也因此獲得政治實權,在當時擁有著極強大的勢力。他們於十六世紀時,他們不但控制了佛羅倫斯也成為了托斯卡尼大公國的君主。總之,他們的姻親締結,對麥地奇家族而言,和王室結合,能獲得更大勢力,而對法國王室而言,和教廷中有勢力又是義大利最有利的家族結合,在政策和財政上都能獲得好處。
不過除了馬卡龍,據說他們將許多甜點引進法國,杏仁塔、、海綿蛋糕、冰淇淋(雪酪)、花色小蛋糕之類的甜點傳進法國。然後這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一點,那就是凱瑟琳極力勸說當時的法國人使用刀叉用餐,因為當時只有極少數人使用刀叉。
五、法國各地的馬卡龍
南錫馬卡龍又名叫「sœurs Macarons」(姊妹馬卡龍)因為它出自兩位修女之手。一開始也是因為在修道院不能吃肉,所以做出這種餅乾。法國大革命後,教會權力受到嚴重打擊,許多宗教體系被廢除,修女與修士們流離失所,這兩位修女為報答收留他們的好心醫生,便在1792年開始製作馬卡龍並販賣,其後受到廣大的喜愛而流傳至今。所以如果你前往南錫,當地的馬卡龍是形狀扁平、外觀有裂紋的樣貌。外層脆硬,內側則濕潤柔軟,入口即能感受到豐富的杏仁香。現今它是洛林的名產。而且你不可能一次只買一個,它就是12片的包裝。
位於亞奎丹地區(Aquitaine)的聖艾米利翁,在波爾多的東北部,當地的馬卡龍外形平坦、表面有裂紋,口感緊緻。此地以紅酒產區聞名,據說作法裡會添加帶甜味的紅酒。起源據說為13世紀的聖烏蘇拉教會裡的修女所作,而聖艾米利翁則有間店鋪於1620年時繼承了此食譜。
傳統上使用滋味豐厚的瓦倫西亞產(西班牙)杏仁製作,另外還會加入甜杏仁與苦杏仁香精、糖煮水果或果凝(特別是蘋果與杏桃/類似果凍),亞眠的馬卡龍尺寸雖小,厚度卻將近2cm。
這時候我們就要提到路易十四了,他在法國西南部聖讓德呂茲(Saint-Jean-de-Luz)不僅是重要的漁港和旅遊勝地,而且因為靠近西班牙的地理優勢,於是路易十四在此地迎娶西班牙公主特里莎,在這裡舉行了盛大的婚慶儀式,所以他們婚禮上當然會有這個地方有名的macaron de Saint-Jean de Luz 。
1862 年,Louis Ernest Ladurée 開設了Ladurée 這間店,他本來是茶沙龍。直到 1871 年,才將店面改為甜點舖沙龍。
1952年,Ladurée的烘培師Pierre Desfontaines(同時也是創辦人Ernest Ladurée的孫子)用兩片餅乾夾內陷的馬卡龍,像三明治一樣,把奶油、果醬等餡料夾在兩個蛋白杏仁餅中間,透過濕度與溫度的控制,調和出外殼酥脆、內餡柔軟的豐富口感──新式馬卡龍終於誕生。(而當時Pierre Hermé就在此甜點店工作,有一說是Pierre Hermé與另外一位發想出這個故事行銷全世界的)
1993 年法國霍德家族集團買下 Ladurée,總裁大衛.霍德在 25 歲時接手父親買下的 Ladurée,展開將馬卡龍推向全世界的計劃。剛開始 Ladurée 的馬卡龍只有巧克力、咖啡、覆盆子和香草 4 種口味,霍德的第一個改變,就是為馬卡龍添加新口味──檸檬和開心果,也開啟 Ladurée 打破傳統,創造出多變口味的契機。接著,他將 Ladurée,重新打造成浪漫華麗的宮廷風格,蛻變成今天的樣貌。
與此同時,Pierre Hermé 開始建立他的個人品牌,在東京開了第一家 Pierre Hermé Paris,馬卡龍不僅從此成為大師作品的代名詞、更進一步成為代表法式時髦、優雅的符號。他更於2006年年訂定為世界馬卡龍日jour de macaron。他最知名的甜點 —「Ispahan」, 桃紅色的玫瑰馬卡龍中間夾了玫瑰荔枝甘納許,加上新鮮荔枝與覆盆子。 輕盈的花香、清甜的荔枝、以及覆盆子的果酸,這三種元素的組合成為 Pierre Hermé 的招牌味道之一,並應用在各種其他甜點上,成為 Pierre Hermé Ispahan 系列的基底,而 Ispahan 這個甜點本身,也成為一個經典。(一顆差不多兩百多台幣)。還有另一個很特別的是聖誕節的鵝肝馬卡龍。
我在查資料時,有查到一篇陳穎甜點師的文章,她在內容提到一部東京電視台製播的美食推理劇,叫做名偵探主廚。他的第四集是,Un macaron, c'est un macaron」(馬卡龍就是馬卡龍)為了傳達「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馬卡龍,並非只有那些加了香精、外表精美的馬卡龍才是馬卡龍」的訊息。
所以,其實馬卡龍不是我們今日想像的貴族甜點,它是個平民美食、鄉土甜點。他們都是馬卡龍。
六、製作馬卡龍的困難
這邊我們並不會談馬卡龍的做法,不過我們來談談他為什麼那麼貴、那麼難做。
馬卡龍對於溫度的要求很高,正常來說最適合的溫度在140-160之間,但是需要自己烤箱的性能做出相應的調整,也有一些烤箱不適合做馬卡龍,所以不管調多低,還是會有表面爆裂的狀況。
再者,馬卡龍對於濕度的需求也非常高,濕度高的地方會導致馬卡龍無法出現表面那層膜,所以無法入烤箱烘培。
還有很多其它的要求,例如食材量是否精確,雞蛋是否用恆溫的,蛋白是否有提前老化,打蛋白的時候把握的那個度,色素膏的質量,與粉末融合時攪拌的粘稠度把控,把「糊狀」裝入擠袋與實際將「糊狀」放到模具上的時間是否合適等,即便這些你都做到了,你還是有可能由於無法烤出裙邊,內部成鏤空狀,底部黏在模具上,沒有外硬內酥感而以失敗告終。
而和許多人想像的不一樣,馬卡龍並不是一個做好就能立刻享用的甜點。剛剛烘烤完的蛋白霜餅較為脆硬,如果要達到中間軟糯黏牙的口感、並與內餡融合,都要經過至少 24 到 48 小時的冷藏靜置時間。諸如 Pierre Hermé Paris 或 Ladurée 等,在國際有大量需求的品牌,會將馬卡龍冷凍保存再運送。一般的甜點店也會做好大批的馬卡龍後冷凍,到需要的當天再拿出來退冰數小時後販賣。
想知道更多請在Spotify、Apple Podcast搜尋:海豹學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