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9|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B 端和 C 端的產品數據怎麼看?如何使用和回報數據?|EP64

目前多數產品都使用數據驅動的商業環境,不論是面向企業(B 端)還是面向消費者(C 端)的產品,怎麼看數據、如何使用數據,都是產品經理需要了解的議題,這篇會分享我在 B 端和 C 端的產品經歷,各自會面對到什麼數據場景。

raw-image


一、B 端和 C 端各自會看什麼數據

⠀⠀

▍B 端數據分析

⠀⠀

B 端產品的數據分析通常與「導入使用」相關,像是:

(一)新功能上線

  • 功能導入率:中大型客戶的功能使用率是一個重要指標,例如我們上線了一個新的優惠券功能,初期會先確認前 100 大客戶中有多少比例使用,若導入率高,代表這個新功能確實讓客戶滿意,也證明該位產品經理的規畫是符合需求的。
  • 新客戶數 / 簽約數:新功能有時也會協助業務團隊簽下新客戶,例如有些客戶會要求「A 功能要先上線才願意簽約」或是「簽約後的半年內,A 功能要上線」。
  • 客單價:有些新功能在客戶設定後,可以提高消費者客單價,像是優惠券、加價購等促購型功能。

(二)舊功能修復

  • 錯誤數 / 客訴數:修復後是否有效減少了系統錯誤,例如使用者在特定情境在購物車會結帳失敗,這時會透過優化流程、修復異常情境,讓錯誤次數降低,最理想是杜絕發生。

⠀⠀

上述情境剛好提到一個可討論的問題,「數據和功能,誰先誰後?」,實際工作中,常常會視情況決定,例如:

  • 功能先,數據後:特定功能上線後,我們再去追客戶的使用比例,可以讓產品經理評估新功能的接受度和實用性。
  • 數據先,功能後:監控到消費者在特定情境會出現錯誤,這時需要優化特定功能或情境,降低錯誤發生機率。

⠀⠀

▍C 端數據分析

⠀⠀

C 端產品的數據分析通常與「流量轉化」相關,像是:

(一)新功能上線

  • 使用次數:新功能上線後,是否有增加會員的使用次數。
  • 使用時間:新功能是否提高了使用者的留存時間。
  • NPS(淨推薦值):使用者對新功能的評價如何。

(二)舊功能修復

  • 轉換率:修復後,是否穩定了關鍵環節的轉換率,例如從頁面加入購物車。
  • 結帳率:結帳流程的優化是否讓結帳成功率更穩定。

⠀⠀

C 端也會遇到一樣的問題,「數據和功能,誰先誰後?」,實際工作中,常常會視情況決定,例如:

  • 功能先,數據後:當 PM 想推動 A 功能時,需要在向公司提案時同步提出預計達到的成效,等功能上線後再去驗證。
  • 數據先,功能後:公司可能希望提高 B 數據,這時會要求 PM 開發 C 功能來達到目標。

⠀⠀


⠀⠀

二、常態數據和成長數據的差異

⠀⠀

在分析產品數據時,並不是每個數據都會穩定成長,有些數據常常是不變的,因此可以分成「常態數據」和「成長數據」。

⠀⠀

▍常態數據

⠀⠀

常態數據通常較為穩定,產品經理的主要目標是確保這些數據不會因為功能上線而出現下滑,常見的常態數據像是:

  • 下單轉換率:以電商來說通常是 1%,可能會因為特殊檔期、優惠活動而提高,但常態來說大約不會有大變動,新功能上線的主要任務是確保它不會下降,同時嘗試小幅提升的機會。
  • 結帳成功率:穩定運作的產品結帳成功率應該都要有 99.99%,直接關係到消費者體驗和業績,若產品上線後有此數據任何下降,都會視為急件,需要立即解決。
  • 退貨率:不同產業的退貨率不太一樣,但差不多在 10–30%,雖然有些客服功能上線後可以減少客訴和退貨,但總體上會希望這個數字保持穩定或些微下降。

⠀⠀

▍成長數據

⠀⠀

成長數據則是我們希望能夠持續改善的指標,這些數據通常跟公司策略有關,像是:

  • 功能導入率:新功能上線後,產品經理和客戶經理需要協力推動客戶使用,從原本 1% 提高到至少 30%,確保產品功能是客戶滿意且願意使用的。
  • 年度業績增長率:某些功能上線後,可以提高客單價,像是優惠券、促購活動設定,因此產品經理通常會去追蹤是否有 3%-15% 的業績成長,但這段也需要撈出相似時期、相似產品、相似消費者的區間,才能進行比對。
  • 投訴率:某些消費者情境會持續有客訴產生,因此有些功能上線是為了減少客訴,因此產品經理有時也會確認這個指標。
  • 活躍會員數:有些功能可以協助客戶增加會員數、增加留存時間,因此產品經理可以透過會員數來確認功能是否有幫助到客戶。

⠀⠀


⠀⠀

三、如何回報數據

⠀⠀

數據回報不僅僅是展示數字,更重要的是告訴主管「你的下一步」或「你希望主管的下一步」,以我工作中的經驗為例:

⠀⠀

▍回報數據前的思考

⠀⠀

  1. 你認為這個數字是好還是壞?依據什麼標準?在報告數據時,不能只說一個絕對數字,而是要提供比對值,例如 A 功能導入率達到了15%,相比B、C 功能來說導入率更高。
  2. 針對這個數字,你下一步會做什麼事?數據回報通常不會報完就結束,而是要包含「Next Step」,例如「接下來會督促客戶經理繼續推廣給中大型客戶使用,預計 OO 月追蹤成效」。
  3. 希望對方看完數字後,做出什麼決策?呈上,告訴完自己的行動後,也可以思考自己希望主管有什麼反應,是希望獲得主管許可嗎,還是希望討論策略。

⠀⠀

▍回報數據後的下一步

⠀⠀

如果收集完數據後的下一步還想不太到,可以參考以下的案例:

  1. 因為數字比同期成長,我們認為可以繼續推動 A、B、C 計畫,讓該功能繼續迭代。
  2. 因為數字達到 A 客戶的期待,我們認為可以協助業務簽下 X 合約,因此預計 OO 月向業務追蹤他的成效。
  3. 因為數字提高同一時間可乘載的流量,我們認為有助於為公司帶來 A% 營收。
  4. 因為功能已正常上線,後續希望客戶經理們開始大量推廣客戶使用,目標 OO 月之前導入率達到 A%。

⠀⠀


⠀⠀

四、結論

⠀⠀

在 B 端和 C 端產品的數據分析中,通常會需要看不同指標。

  • B 端產品更注重客戶使用情況和業務價值。
  • C 端產品則更關注流量和轉化。

無論是哪種類型,都需要留意數據是常態數據還是成長數據,並採取對應的策略。

在回報數據時,也要留意到「數據需要可以被做決策」,要思考「看到數字,然後呢?下一步要做什麼?」

⠀⠀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