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6|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似犀非犀-巨角犀和雷獸科的演化

冰原歷險記,相信這部片乘載許多大朋友小朋友的童年回憶,不管是溫馨感人的場景、爆笑的橋段,還是形形色色的古生物,故事裡的一切是那麼地令人著迷。而當中有個橋段十分令人印象深刻,有兩隻形似犀牛的哺乳動物,為了爭奪冰河時代稀少的柔軟植物,與主角團大打出手,最後被主角蠻尼(猛瑪象Mammuthus)推倒在地,放棄追打主角團。這兩隻「犀牛」便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巨角犀

巨角犀,學名(Megacerops),又名王雷獸(2004年被證實與巨角犀同種,目前為無效種名),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奇蹄目雷獸科(Brontotheriidae)動物。

關於雷獸這個名字,背後其實有一個傳奇的故事,北美蘇族(Sioux,Lakota)部落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暴風雨來臨時,有一種雷馬總會伴隨閃電出現,這些雷馬十分壯碩,頭頂長角,但從來沒有人見過活著的雷馬,只知道在暴風雨結束後,雷馬會迅速消失,留下一具又一具骨骸出現在黑山(Black hil, 蘇族人的聖山)上。這個神秘的傳說後來傳入當時的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查爾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1831年10月29日—1899年3月18日)和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1840年7月28日—1897年4月12日)耳中,科普和馬什對此都相當感興趣,於是他們倆人都透過私人關係,聯繫蘇族部落,並組織探勘隊前往黑山探查,最終在黑山附近尋獲大量犀牛樣貌的骨骸。對此,為紀念蘇族人的傳說,科普將其命名為雷獸(Brontotherium, bronto-, thunder; therion, beast)

巨角犀頭骨,感謝James St. John在維基百科上提供的圖片

雷獸科身為一類奇蹄目動物,牠跟我們非常熟悉的犀牛、馬和貘關係非常近,尤其是和馬科(Equidae)動物關係更近。欸?馬科?或許有細心的讀者發現了,這個大塊頭不是長得像犀牛?怎麼和馬是堂兄弟了?關於這個故事,且聽我娓娓道來。

話說在古新世與始新世的交界,地球歷史發生了一件極為炎熱的地質事件,史稱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在這個事件影響下,溫暖的海風開始吹向大陸各個角落,森林開始蔓延全球,我們的主角雷獸科也在這段時間登上地球歷史的舞台。目前已知最早的雷獸科成員為始雷獸(Eotitanops borealis),這種雷獸科成員可以說和他的子孫外貌大相逕庭,反倒和同時期的一些馬總科(Equoidea)成員,如古獸馬(Palaeotherium )相似,外觀就像披著馬皮的小狗,有著修長的四肢和分岔的腳趾。

雷獸科演化樹枝狀圖,感謝B. J. Burger& L.Tackett II 提供



然而命運的齒輪卻在此時悄悄轉動,雷獸科與馬科的演化開始走向分歧,與近親馬科不同,雷獸科顯然更加適應溫暖潮濕的森林。為了更好的取食柔嫩的闊葉植物,部分雷獸科成員開始增大牠們的體型,在不斷增大的條件下,這些雷獸科成員也開始能夠抵禦更多肉食動物。於是在這樣不斷滾雪球式的自然篩選下,誕生了棲息在北美洲雷獸科的巨角犀,以及棲息在亞洲的大角雷獸亞科(Embolotheriinae)的大角雷獸(Embolotherium)等諸多巨物。

雷獸科的演化圖,感謝PCYL提供

好景不常,在始新世晚期,由於造山運動的興起,新興的山脈開始阻隔溫暖的海風,這使得大陸上的森林開始被乾燥的草原取代。後續北冰洋出現的滿江紅事件,進一步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使氣候日益寒冷與乾燥。雷獸科的成員作為森林中的優勢物種,並沒有像適應草原的馬科動物與犀科動物那樣演化出耐磨損的牙齒。最終,在草原步步進逼的同時,雷獸科就猶如風中殘燭般消逝在地球歷史的長河之中。

現在,相信讀者們已經十分了解馬與雷獸的關係了。那雷獸科與犀牛又有何不同呢?那巨大的巨角犀與現生的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為例。現生的白犀牛頭上的角多以角質構成,這些巨角所含的成分與指甲、毛髮的成分差不多。但巨角犀就不一樣了,巨角犀的角是額骨與鼻骨特化的構造,角的成分與骨骼相同。在功能方面,雷獸科的角與現生犀牛角差不多,主要以性展示為主。雄性雷獸科動物的角通常較雌性巨大,這種構造可以很好的幫助牠們吸引異性、爭奪地盤和保護族群中的幼年個體。此外,部分雷獸科成員,如大角雷獸,甚至在牠們的鼻骨內演化出中空的構造,這種構造可以協助牠們放大叫聲,以提高族群中的溝通和威嚇潛在的掠食者。

除此之外,巨角犀與白犀牛的牙齒也有巨大的差異。前面有提到,雷獸科主要以嫩葉、闊葉樹為食,所以牙齒以低冠齒為主,也就是齒冠低於牙根高度的牙齒,並且具備W造型的外冠。這種低冠的牙齒適合撕開寬大的樹葉,但缺點就是缺乏大量琺瑯質,遇到粗糙的禾本科植物-草時,會大量磨損。與之相對,犀牛的牙齒屬於高冠齒,齒冠高而巨大,因此特別適合咀嚼粗糙的草料。

雷獸科的齒型,感謝PCYL提供提供

白犀牛齒型,感謝Ghedoghedo在維基百科提供的圖片

在現代,雖然像巨角犀這樣的雷獸科成員雖然已經絕跡,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雷獸科動物的喜愛。在許多博物館展覽中,雷獸科的巨獸們一直是新生代哺乳動物的代表之一,其受歡迎程度不亞於劍齒虎(Smilodon)、猛瑪象。在影視作品中,則以《冰原歷險記》的巨角犀和《與野獸共舞》中的大角雷獸兩者形象最為出名。巨角犀的形象甚至影響到電影《阿凡達》中槌頭巨獸(Hammerhead Titanothere)的設計。

近年來,隨著亞洲與北美雷獸科化石陸續出土,越來越多的研究也逐步豐富這些古老巨獸的形象。期盼未來古生物學家們能夠像蘇族耆老那樣,繼續為大眾述說這些巨大「雷馬」的故事。


參考文獻:

 

1.      Thomas C. Grane, Gregg Temkin.(2002)The Making of Ice Age. 20th Century Fox.

2.      Mayor, Adrienne. (2014).Placenames Describing Fossils in Oral Tradition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4-09-04. Retrieved 2019-06-21.

3.      Mihlbachler, Matthew C. (June 2008). Species Taxonomy,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the Brontotheriidae (Mammalia: Perissodactyla).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4.      Mader, Bryn J. (September 2013) .A species-level revision of the North American brontotheres Eotitanops and Palaeosyops (Mammalia, Perissodactyla).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Geology, Queen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

5.      Sanisidro, O.; Mihlbachler, M. C.; Cantalapiedra, J. L. (2023). A macroevolutionary pathway to megaherbivory. Science. 380 (6645): 616–618.

6.      Brontotheriida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ttps://research.amnh.org/paleontology/perissodactyl/evolution/groups/brontotheriidae.

7.      Kwan, Paul W.L. (2007). Digestive system I. Tufts Universit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 October 2013. Retrieved 4 July 2019.

8.      Maria Wilhelm, Dirk Mathison. (2009)Avatar: A Confidential Report on the Biological and Social History of Pandora.

作者:Rodrigo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