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電影】小丑:雙重瘋狂

一部期待已久的電影,也是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越是原本DC版小丑,或是《小丑》第一集電影的粉絲,大概越討厭這部電影呈現的角色樣貌;但這些粉絲越討厭,就越強調了這部電影中的觀點。

認真說來我也不喜歡這部電影,除了非常平淡的劇情、看起來硬添加的歌舞元素、略顯平板的角色設定,更加上我原先就認為DC版小丑壞得很有獨特魅力,而《小丑》電影中所呈現的小丑樣貌也相當發人深省,於是《小丑:雙重瘋狂》對我這種兩面粉來說就像「雙重打擊」一樣。但或許我是有點被虐傾向吧,看完電影我卻有種被狠狠打擊過後的通體舒暢感。


【以下有雷】


想法很多,很雜,但或許可以從一個最基礎的問題出發:「小丑是誰?」電影中用很簡化的方式以兩個女性做為代表:「亞瑟的律師」代表的族群認為亞瑟是個可憐人,他遭遇了許多磨難、挫折、深受精神疾病所苦,化身小丑非其所願,只是這世界的扭曲將他帶上歪曲的道路,他只是經歷了一個「糟糕的一天」,但並非無可救藥,犯案時非其自我意願,精神患者犯案只是失能,可以矯正。律師或許象徵的是《小丑》第一集電影的粉絲族群,懷抱著一絲聖母情懷,認為亞瑟只是個被大環境壓迫而逼瘋的罪犯。

「莉奎茵佐」代表著邪惡化身-小丑的崇拜者,認為他是亂世的救贖、被壓迫者的黑暗耶穌、混沌的化身、這個罪惡城市所需要的更高階犯罪者。莉奎茵佐-這個DC宇宙中哈莉奎茵的變體化身-或許象徵著DC漫畫世界的粉絲,「小丑」是漫畫世界中最強大的反派普通人、黑暗王子、與蝙蝠俠是光與影、純粹的邪惡、是最偉大反派之一,為蝙蝠俠系列作品添加了驚人的黑暗面與獨特魅力。即便應該是極少數人會真正「崇拜」小丑的所作所為,但他也成為了讀者心中黑暗與瘋狂幻想的投射體,填補了群眾心中很少被提及卻真實存在的區塊。

但電影中,亞瑟先是藉由小丑的身分兩度親吻律師,這一個「逾矩」的行為可能是某種試探,想看看那些帶有聖母情懷的人們能不能接受「小丑」這個黑暗面。雖然在銀幕上看起來像是一個玩世不恭的瘋子輕浮的肢體接觸,但律師的抗拒對亞瑟來說或許代表著這些「聖母」們只想接受他良善的那一面,甚至還談不上接受,對亞瑟的友善行為與援助只是他們想要滿足心中慈悲為懷的虛榮心,亞瑟只是個暈船仔,以為律師對他的好是有好感,於是律師的拒絕轉為亞瑟決定化身小丑的驅動力,進而炒了律師魷魚,否決了包含律師在內從《小丑》開始認為亞瑟是個可憐人的憐憫。

之後,亞瑟暈船暈上了莉奎茵佐,那一個讓他以為自己可以憑藉小丑身分發光發熱的女人-以及群眾們。但亞瑟畢竟不是真正的「黑暗化身」,蓋瑞在證人席上的表現終究還是勾出亞瑟原本想要拋諸腦後的人性、道德,獄友的死亡更是令他對踏上小丑之路所伴隨而來的罪惡與血腥感到恐懼。他跨不過這一關,無法進入黑暗,所以臨陣退縮,還原成最原本的亞瑟,更加碼爆出小丑不過只是他試圖逃避現實所帶上的虛假面具,狠狠的給了從莉奎茵佐到法庭外的小丑支持者,甚至銀幕外推崇「小丑」這個漫畫反派形象的粉絲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於是小丑否定了律師,亞瑟否定了追隨者,但電影徹底否定了小丑-與亞瑟。在那條經典的長樓梯,第一集的亞瑟在下樓梯的過程中漸漸墮落為小丑;而第二集亞瑟決定甩開小丑陰影,奮力奔上樓梯想要跑回他的家,看著樓梯頂端的光芒,以及遠處那個初戀,一切看似他即將獲得解脫,卻沒想到被初戀女友冷冷的一句話打回谷底,一切希望瞬間灰飛煙滅,已經墮入地獄的靈魂無法得到救贖與光明,最後光環褪去,在獄中死的一文不值。到頭來,亞瑟只是個因為一時情緒失控而犯下多起謀殺案的殺人犯,如此而已。

整部電影更進一步的不斷打擊「亞瑟-小丑」到近乎鞭屍的程度。他幻想中的脫口秀非常難笑,充滿罐頭笑聲;他想像中與莉歡樂的歌舞片段歌曲普通,歌詞了無新意,舞步單調徒有其表;連自己的歌聲也有些五音不全,想像中的莉雖然唱腔渾厚,但卻彷彿心不在焉,歌聲與角色分離;甚至亞瑟以小丑身分自我辯護的那場戲,大概是我這輩子看過最尷尬的一場法庭戲了,或許所有人-包含銀幕前的觀眾在內-都在期待小丑能有甚麼驚天之舉,也許能突然用辯才無礙的嘴砲功力震懾全場,將自己塑造成替天行道的執行者,或是真能證明出甚麼人格分裂的症狀,卻沒想到亞瑟小丑只是無止盡的跳針、鬼打牆、不知所云,以奇怪的大吼試圖質疑證人,最後也根本說不出個所以然,只看得見證人的崩潰,還試圖裝酷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動搖。整部電影的乏善可陳與無聊,源自亞瑟這個角色的貧乏,他根本不是罹患解離性身分疾患-或稱雙重人格的精神疾病患者;也不是人們幻想中那個不可一世的犯罪天才-小丑;亞瑟只是一個殺人犯。

那又回到那個問題:「小丑是誰?」不論是漫畫粉、電影粉,在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小丑的形象,而他們也預期一部名叫「小丑」的作品應該要符合他們心中塑造已久的形象,就像電影中的群眾將亞瑟拱上他們心目中的神壇。但實際上,被拱上神壇的可以是人,也可以只是顆西瓜,只要他能給群眾一種代表著某種象徵的錯覺就好。當人摔下神壇,當西瓜摔個粉碎,群眾或許會感到失望、難過,又或許只是摸摸鼻子轉過頭再找另一個象徵;可是如果這個象徵是被人以相當粗暴的方式撕碎,那激起的怨怒狂潮將會相當激烈且難以抵擋,或許這正解釋了《小丑:雙重瘋狂》負評如潮的原因。

《小丑》、《小丑:雙重瘋狂》導演是陶德菲利普斯,或許人們很容易因為《小丑》的調性,而忘了他曾經是《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的編劇之一,也是《醉後大丈夫》系列的導演,這些都是喜劇,但也是在作品中藉由「嘲諷某些族群」來創造作品笑點的喜劇。或許在電影中看著別人、別的族群被嘲諷充滿喜感、娛樂,而當猛然發現自己成為了被嘲諷的族群,似乎就沒這麼好笑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小丑:雙重瘋狂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