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女版<鬥陣俱樂部>、驚悚版<淑女鳥>
本篇影論重點:
和<鬥陣俱樂部>、<淑女鳥>的聯想
榮獲坎城「最佳劇本」的解析
充滿特寫、放大音效想達到什麼效果
女導演拍攝的女體就沒有「凝視」的爭議嗎?
向經典電影致敬的古典情懷是指什麼?
中文片名<懼裂>是走一個鎖定類型的思路,呼應片中主角脊椎的那道裂縫,僅兩個字表現出的疼痛,還帶有<鬥陣俱樂部 fight club,1999>無名主角” Narrator”(艾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飾演)發現自己和Tyler Durden(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飾演)其實是同一個人時鏡頭快速震動的裂解動感─一旦順著第一時間的這個聯想繼續往下,還真會覺得這兩部片有些共同點,諸如物欲消費至上vs感官娛樂至死、人格分裂vs二元一體,兩者也都對鏡頭語言、聲畫節奏拿捏精準,即使如此<懼裂>並不高深玄虛,是用一種「知道你想要什麼就給什麼」直白地呈現主題,卻也因為它的「膚淺」使形式成為了內容的一部分,還產生了與觀眾對話的可能。
本片在坎城影展中獲得最佳劇本獎,就我看來不是故事本身有多獨特精巧,而是敘事上有種「久違的慧黠」,它用最簡單快速的方式交代完設定,之後只需順著觀眾隱隱感覺要發生什麼再多給一些些就能達到驚喜/驚嚇/驚悚的效果。從開場好萊塢星光大道上女主角Elisabeth Sparkle(黛咪·摩爾 Demi Moore飾演)的獎章縮時變化就道盡人物的背景經歷,陳舊破損、失去矚目也對應了她的現在;其後觀眾也跟著Elisabeth觀看神祕隨身碟建立起藥物的作用原理和方式,更巧妙的是鏡頭直視電視形成的雙重框架,並緩緩推進直至將電影中的電視與觀眾觀看的銀幕合而為一,隨著影像旁白說道:「你曾夢想過,一個更好的自己嗎? Have you ever dreamt of a better version of yourself.」既對Elisabeth說也對觀眾說(打破第四面牆,<鬥陣俱樂部>裡也有),這樣的慾望無差別地撩撥所有人,彷彿整部電影就是給觀眾的「The Substance邀請函」;後續神祕包裹以字卡指示藥劑用法、警語的方式真該當做世上所有說明書的範本,而字卡簡潔有力的權威感也閃現在主角們違反規則時,強化後果自負的因果業力。
這體現了編導柯洛里·法吉(Coralie Fargeat)很清楚要怎麼去說這樣一個故事。手法上運用大量特寫、大特寫破壞人類親密距離的界線,剝奪角色們(演員們)的隱私,將一覽無遺的表象和無法隱藏的心理活動化約成同一件事,此外被拉大的音效反操作了ASMR,咀嚼、拆封、注射、掏除內臟的料理聲……有種像是耳骨傳導過度清晰的不適,而觀眾也會對這樣的逼近產生道德上的不安,特別是鏡頭不斷遊走在第二位女主角Sue(瑪格麗特·庫利 Margaret Qualley飾演)青春飽滿的肉體而產生的侵犯感,藉此延伸近年電影論述常出現「男性/女性凝視」的討論,不只是本屬中性的觀看因為運鏡、拍攝手法而具有了「意識」,多次透過健美操錄影現場攝影機鏡頭貪婪縮放提醒那就像你我的眼睛,觀眾不盡然是被動參與的,儘管覺得不道德但我們明明渴望眼前誘人的美好,無法停止想要觀看更多的慾望。
或許還真只有女性導演才能提出超越男凝的討論,尤其這些特寫將女性「物化」成藝術雕塑的層次,以我的女性視角看來這些過度放大的體態並不太有「性感/性慾」的連結,而「只是」渾然天成的美景;所謂「為藝術犧牲的裸露」,對瑪格麗特·庫利而言或許甚至不算「犧牲」,女性就是能大方、大膽的展露自己的美好,他者的凝視是他人的事,哪怕這樣的美好在主流觀點中是有時效性的,但在每一刻都能為自己所能保持最好的體態而驕傲。
有趣的是,這也對比出Elisabeth/黛咪·摩爾的狀態。開場不久,我們還在為Elisabeth熱力四射的健身操─特別是對黛咪·摩爾維持的美麗、身形而讚嘆,隨著眾人祝賀她生日快樂明示她又老了一歲、經紀人Harvey(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 飾演)代表的社會價值對她進行的羞辱,使Elisabeth瞬間顯老、頹喪,自此就像揮之不去的陰影,加上大眾媒體對青春、容貌的吹捧,以及極其廣告化的那句:「你曾夢想過,一個更好的自己嗎?」,使女性力量徹底潰散的既是外界的標準,更是自我的比較。
「更好的自己」是個異常強大的詛咒,它蟄伏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包裝成一種善意、一種圓滿。像是在<淑女鳥 Lady Bird, 2017>著名的母女對談裡:
Lady Bird:我希望妳能喜歡我……
母親:我當然愛妳。
Lady Bird:但妳喜歡我嗎?
母親:我希望妳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Lady Bird: 如果現在的我,已經是最好的我呢(best version)?
但多數人就像Elisabeth一樣,被教育、被期待能有「更好的自己」(better version),無止境追求虛幻的可能性而不滿足當下,這種想法還曾在上個世代的好萊塢愛情電影中包裝成浪漫告白:當主角與真命天子/天女相遇時,告訴對方:「因為你,讓我成為更好的人」,但事實其實就是Lady Bird那句話的肯定形:「現在的我,已經是最好的我」,它不是文青範的自怨自艾,反倒是看清、理解、接受「現在的自己的極限」,不需要迎合外界偽善的期待、不需要仰賴他人就足以完整,但最難的是放下和自我的比較,Sue正是這類假想的化身,她的壯大註定將吞噬母體。
因此除了男凝、女凝之外,本片更加在意有毒的「自凝」(自我凝視),一如Elisabeth打破家中巨幅沙龍照在右眼玻璃處留下彈孔般的裂痕,和陽光明媚下T霸廣告裡新鮮亮麗的Sue形成了對照和對立,7天就得互換人生使她們相生又相剋,在「You Are One」的設定下,她們對「對方」的輕蔑、恨惡其實是微妙的自我輕蔑和自我恨惡,究竟誰會認為母體(Matrix)和另個自己(other self)能夠和平共存呢?Elisabeth/Sue所犯的錯就是破壞「平衡」,無法坦然失去與擁有、生老病死的自然循環,妄想停留在最佳的此時此刻,當兩人關係愈發劣化,Elisabeth被視為養分、Sue也只不過是附庸的軀殼,她們都不再將彼此/自己視為有生命、有靈魂的「人」,而僅僅是某種「物體」,扣合原文片名< The Substance>的曖昧性,指的可以是黑市的藥劑,可以是每個人心中想要「更好自己」的念頭,也可以是那個使人淪為物、被忘記的人之本質。
在口碑上,本片大多被冠以瘋狂、驚嚇、恐怖的形容,但就今日的特效技術來看,片尾的神展開其實可以做到更加血肉模糊、真實殘酷,最終呈現卻接近像是古典恐怖片的效果:塑膠泡綿感的畸形軀體、笨拙粗糙的易位器官、大水管噴濺像是不用錢的血漿,彷彿是刻意不把這部片太往批判、嚴肅靠攏,而將Elisabeth/Sue的執迷化為一場終極復仇,這種復古情懷與場景設定疊合了<變蠅人>、<魔女嘉莉>和<鬼店>的影子,而使得這樣的結局帶點溫潤的人性悲憫。
當觀看變得無所不在、無所不看,就會使看與被看同時變得空洞,而這樣的瘋狂猶如直探你我脊髓深處激起已然麻痺的痛感,那樣的痛是健美操結束後Elisabeth/Sue的那句「好好愛自己 Take care of yourself」早已變成了無意義的標語,<懼裂>不僅是女性主義的,更是人文主義的:沒有更好版本的你,你已經是最好的你。
同場加映:
肉體為何令人恐懼<鈦>:肉體恐懼
相愛相殺,豈止獵奇<們>:社會中男女的相愛相殺
大人的扮家家酒<芭比>:關於女性完美形象的覺醒
如何分辨你不是克隆人<無邊泳池>:複製一個你
完美是一種概念<美國殺人魔>:男性對「完美」的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