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影論重點:
耐得住前段的枯燥就能進入一場社會實驗
如何解讀片中表、裡疏離的符號
本片是當代的<美國殺人魔>?
不是神作但為何這是一部必看的電影
這是個警告,你看的並不是一部電影,<紅色房間>更像是個社會實驗。
習慣以電影為娛樂的人,絕對會對這部電影失望─本片波瀾不驚的敘事方式、對角色與案件關係按下不表的刻意確實會使人失去耐性,但當我們細想這部片講述黑網流傳「不可得」的虐殺影像,探問「人們的觀看究竟基於怎樣的慾望」,以同樣思考反觀對本片不耐煩的自己時,不也在追究你我「究竟怎樣的內容才能使我們感到滿足」?─正因為肯定不像<紅色房間>而使本片的形式成為了它企圖挑戰的核心:前大半枯燥乏味、不肯直指重點的敘事,說是為了鋪陳懸疑也嫌過長,倒像為了篩選出適合的觀眾,願意試圖去理解這個無聊的觀影過程產生的意義,也對能耐著性子堅持到最後的他們犒賞了後半段催化後的加速轉進,那樣的反差能帶來真正的大腦衝擊,赤裸顯化了人類毫無意識的瀏覽行為下反應出如何空洞的心靈。
相較於法庭攻防、主角的身分背景,全片將懸疑重心放在「不去交代女主角Kelly-Ann執迷這個案件的原因」,這也像是人們對網路資訊不解的執迷,執迷於窮追不捨以至最後執迷成一種「無動於衷」,「讓我們看下去……」像是魔咒使人上癮,沒有理由、無須誘因,行為與精神的分割感也體現在觀眾始終看不透Kelly-Ann的情緒─無法共情的挫折感也加深觀眾可能不喜歡這部片原因─多數時刻面無表情的主角顯得相當冷酷,就算露出難得笑容也顯得虛偽勉強,尤其難解當她第一次旁觀庭審時靜靜流下的那滴淚代表什麼,或許什麼意義都沒有才是真正驚悚的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