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end(《青春末世物語》)為導演Neo Sora(空音央)第一部劇情長片,故事設定於不久後的未來,劇本帶點科幻的元素,談青春與友誼,也試圖剖開日本近代社會問題。主角Yuta與Kou是從小一同長大的摯友,高中畢業前夕,在兩人的一場玩笑後問題與危機逐漸浮上水面,成長之痛在於童心與長大之間的拉扯,來自不同家庭的兩人註定面對不同選擇。一段友誼來到左右分叉口,好像長大後勢必要和過去的朋友說再見,印證友情的盡頭,到最後終將會志不同而不相為友。
故事將兩大母題:「社會議題」與「少年成長」很好地相結合,頻繁響起的地震警報,似是末日前夕的徵兆,好像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當中,卻又時刻令人提心吊膽;因為一場玩笑,而安裝名為Panoptny的校內監視系統,也許與panopticon(全景監獄)有些關係,是一種看不見監視者的被監視者在攝影機之下無所遁形,逐漸從他人約束內化成自我約束,也內涵著成長之下,隨著大眾的目光而逐漸社會化的過程。
Happyend 在劇本又或是鏡頭下的調度都展露出極高的成熟度。如詩一般的鏡頭,許多幕都巧妙運用景物與畫面幾何呈現角色狀態;音樂風格獨樹一幟,音符中有澎湃激昂的電子音樂、有悵然憂鬱的琴聲,完美體現青少年成長時期,內心的複雜與拉扯。音畫之間的配合與交織也是本片一大特點,在角色談話、吵架時拉遠的鏡頭,去除掉畫面原聲又或者是用其他角色的玩笑來做配音,看似是少年調皮的玩笑,更似是在監視系統下,事件可能被曲解的一種詮釋。
p.s. 這裡好難解釋,大家去看電影就知道我在說哪一部分了(但我覺得自己無法完美解釋,總之每個人看過後都會有自己的想法)
本片角色上的建立亦十分成功,片中主要描繪的五位青年,無論是個性、角色背景或在結局的交待,都十分清晰;同時更聚焦主要角色Yuta與Kou從小建立起的友誼,兩人一動一靜、一成熟一調皮的相對比,直到畢業前夕,兩人之間友誼的盡頭似乎慢慢到來,終將面臨不同的人生道路而分道揚鑣。
我很喜歡導演描繪Yuta這個角色,看似天真爛漫、沉醉音樂的他,其實內心無比希望這群朋友能永遠相伴,卻不敵成長之下的分叉路口與社會化,無論是在故事敘事上或角色內心衝突建立上都十分到位。
不過,相比起Yuta優秀的描繪,劇本後半部分在著重Kou的成長部分略顯可惜。在Kou成長的故事線上,更明顯可以看出包含了社會議題、體制壓迫和少年自我認同。即使我認為整體故事將「成長」與「社會問題」融合地不錯,不過可能因後半劇本較多著重於社會議題呈現上,依舊有些弱化了Kou內心成長描繪的重量。(尤其靜坐抗議、Kou送飯卷那一段,有些偏重失衡)
此外,導演在第一幕與最後一幕使用了凍結畫面,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設計,除了是對片名Happyend(故事的展開與結束)的呼應外,更似是一種青春與友誼的回憶凝結。尤其最後一幕,經典的分手向左走與向右走設計,如果沒有定格畫面那就會是一個無新意的結局,但最後——時間凍結在少年打鬧的那刻,後來的我們都將懷念還能笑鬧的美好時刻,像是一張老照片刻印在腦海中,是長大後再也無法倒退的年少輕狂。過去多次在此分別的熟悉天橋口,這一次你我心知肚明一切都已不同,故事將於此停止,是一段青春歲月的結束,也是人生下一個階段的開始。
回到電影開頭的那句: “Something big is about to change.”
那個即將改變的某事,可能是世界,也可能是我們。
也許Happyend不盡完美,但作為導演Neo Sora第一部劇情長片,確實非常出色且成熟。而我認為,最打動人的是他描繪的那份成長之下的友誼,彷彿多少都是我們年少時的一部分。畢業前夕,高唱著「芳草碧連天⋯⋯/分開了不代表會改變」⋯⋯。多年後回首才發現改變是人生中的必然,與舊友漸行漸遠更甚失聯,都是再尋常不過的事。
(歡迎大家坐上時光機,回去複習張惠妹《永遠的畫面》)
(所以大家還有跟多少學生時期的摯友聯絡呢?)
更多文章歡迎追蹤
Instagram: @lunamovies97
或是我的Letterboxd:https://boxd.it/4a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