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中醫-✍🏻四診】14.緩脈-任應秋

來源:📗瀕湖脈學白話解

◎概述

緩脈,去來小駛於遲(“駛”音“史”,是“馬快跑”的意思),(《脈經》)

一息四至,(戴氏)

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張太素)

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楊玄操)

如微風輕颭柳梢(“颭”音“展”,是“風吹浪動”的意思)。(滑伯仁)

  • 緩脈搏動只比遲脈稍快一點,一呼一吸剛好四至
  • 緩脈搏動的體態很像排列在織機上還沒有把機軸轉緊時的經線,在指下極和緩而均勻地搏動著,沒有絲毫的緊張感覺
  • 「初春楊柳」和「柳梢」都用以形容脈象的柔和
  • 「舞風」和「微風輕颭」形容脈搏搏動的和緩


◎體狀詩

緩脈阿阿四至通(“阿阿”是對舒緩狀態的一種修飾),柳梢裊裊颭輕風(“裊裊”音“鳥鳥”,是對柔軟的東西隨風擺動的一種修飾);欲從脈裏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 緩脈的體象總是舒緩而均勻的,一呼一吸剛好四至
  • 緩脈的搏動好像在春風裡搖曳不停的柳梢,表現出一種輕盈柔軟的姿態
  • 不管什麼脈象,只要是具有從容和緩氣象便是神氣的反映,緩脈本身就是神氣充足的反映,也就是正常的和緩脈象


◎相類詩

參見遲脈。


◎主病詩

緩脈營衰衛有餘,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痿痹,分別浮沉大小區。

  • 「體狀」討論的緩脈,屬正常和緩脈象,並非病脈
  • 由病變所出現的緩脈,絕非從容和緩,而另有種種不同的緩脈出現
    • 浮緩:風邪在表,營氣不足,衛氣有餘
    • 沉緩:濕滯經絡
    • 遲細緩:脾胃虛弱
    • 浮緩有力:風濕在上而見頸項強直
    • 沉緩有力:風濕在下而見痿痹等
  • 分辨各種不同病態的緩脈,必須參合浮、沉、大、小各個方面的情況來加以具體區分


◎分部詩

寸緩風邪項背拘,關為風眩胃家虛;神門濡泄或風秘(“濡”音“如”,“泄”指瀉下如水清濁不分;“風秘”是指風熱內動,以致津液燥澀引起的便秘),或是蹣跚足力迂(“蹣跚”音“盤山”,走路一瘸一拐的樣子)。

  • 寸部浮緩:外傷風邪,項背拘急
  • 左關脈緩:風動頭眩,左關脈常緩縱有力
  • 右關脈遲緩無力:胃氣虛弱
  • 尺部遲緩:脾腎陽虛而濡瀉
  • 尺脈緩中帶澀:津液燥澀而風秘
  • 尺脈遲緩而弱:氣虛濕滯,兩足蹣跚無力,行動緩慢


◎按語

脈來從容和緩,這是健康人的正常脈。

病變的緩脈,必兼見其他脈象,如浮緩、遲緩之類,這是分辨緩脈的要領。

正常的從容和緩之脈是脈有神氣的表現,各種脈帶有幾分緩象,就算是有神氣的脈搏,說明人的正氣尚在。

在中醫學的傳統概念中,脈之所以有神氣,主要是由於胃氣不衰和腎氣充沛的結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會讀書的小紫薯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