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腦神經科學博士翁仕明醫師教我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攝影/蕭旭謙


第一次接到翁醫師的電話,是為了當時陳美儒老師的稿子。

美儒老師是建中的資深名師,翁醫師是她驕傲的弟子。美儒老師講得很細節,又是格拉斯哥大學,又是神經科學博士,又是德國⋯⋯反正我只確定,他是個醫生就對了。

電話中的嗓音聽起來異常稚嫩,哎呀!翁醫師八成是請助理打電話來吧?結果對話幾句,我才汗涔涔的發現,這翁醫師本人!

但是貴為博士、醫師的人,竟然還在「親自」服務高中老師?我真心是刮目相看。不知道是該稱讚翁醫師對師長的敬意綿延如此,還是美儒老師帶孩子帶到心裡的本事。兩個都有?

後來搞清楚翁醫師的背景,覺得難怪美儒老師那麼看重他。(但其實美儒老師真的是桃李滿天下,包含AI界李白的蔡宗翰老師,也是爆裂優秀)。

無論如何,我對翁醫師的欽佩,從認識以後有增無減。


擁有兒童腦神經科學專業的兒科醫師

一次在雨中狼狽去到萬芳醫院的診間拜訪翁醫師。眼見媽媽們愁眉苦臉地進去,半晌出來以後,倒是個個都有一種心中放下一顆石頭的感覺。

大部分來掛號的人,似乎比較少是為了看感冒、發燒。畢竟翁醫師是少數專門研究兒童學習障礙的腦神經科醫師!

「不是每個人都是用視知覺學習的啊!」平常的我們大概很少意識到自己是用什麼方式在學習。例如大部分的人習慣用「看」來學習,看字,或是看圖表更好。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此。

翁醫師說,以前在讀書的時候就發現,有些人是靠「聽覺」來學習,寫國字常常出錯,但是人到了拼音國家後就徹底沒問題了。

門診裡面很多媽媽,都是帶著學習上面出狀況的孩子而來。大家憂心忡忡,就是唯恐孩子是不是人家說的智障。


學障不見得是病

當時在疫情期間,遇上學習問題的小小一似乎更多一些。因為老師戴口罩,孩子看不到老師的嘴型、聽不清楚老師的發音,學習上就特別容易出狀況。

老師面對那麼多的孩子,不容易判斷個別學生的問題,媽媽又容易放大小孩的狀況。

當時翁醫師一邊看著孩子,一邊跟媽媽討論目前孩子的狀況,末了跟這位媽媽說:「我的孩子在學校也遇到一樣的問題啊!因為幼小銜接完全被疫情打亂,所以成績超爛。你可以回家觀察看看,我覺得從他對畫畫跟口語的表達上來看,目前的狀態或許只是起步慢。」

眼見媽媽還不能放心,翁醫師笑著安慰:「媽媽不用太擔心,所有的『偷跑』,到了二、三年級的時候都會『拉平』。」

一聽到連翁醫師自己的孩子狀況都一樣,那不是太安慰人心了嘛!

原來學不好是有分別的,雖然不易區分,但有些是智能方面的問題,有些人卻是學習上出問題。

學習出問題有百百種種可能,比方像上面說的聽知覺特別好,有人表達力不行,可能是「言語失用症」。學習的問題,很多時候不是病,是一種「特質」。就好像有人高、有人矮,有人耳朵都沒在聽!


只是學習路上有個坑

翁醫師說:「有些人的問題真的是大腦CPU容易過熱,有些人真的是記憶體不足。」

哦哦!可以這樣形容嗎?

翁醫師說:「這是最容易跟家長或老師溝通的方法了!如果CPU容易過熱,學習的時間就要切短一點。而且有些人的記憶不好,其實是因為睡得太少。」

曾經有個朋友帶孩子去檢測,孩子因為小時候曾經有癲癇病史,後來在學校的學習就頻頻出狀況,甚至被判斷為輕度智障。

翁醫師解釋道:「他其實不是智力上的問題,打個比方,他就好像是馬路因為當時生病而造成了坑洞。每次學習的時候,到了這邊都會因為這個坑洞卡住或亂彈。他並不是智力有狀況,所以我們調整一下,讓他試試看不同的學習方法,或許就能夠改善。」

後來只要有朋友問起孩子的各種學習狀況,我一律推薦他們先帶孩子到翁醫師這邊來檢查。先確定孩子的狀況,再幫忙尋找好的學習策略。

附註一提,上面說到的「言語失用症」孩子,其實透過語言治療也可以慢慢回學習的軌道。翁醫師書裡面就有這樣的案例,這樣的孩子反而更沉得住氣,往棋藝或藝術上發展,竟然劣勢變優勢。


書裡還有很多案例

誰沒有學習的問題,我就學不會數學(不是)。但是透過醫學和科學的觀察與推敲,翁醫師為很多孩子找到了學習的方法與管道。

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長如果聽過翁醫師說明學習的問題,都能夠比較「理性」面對孩子的成績。很多孩子到現在都還會誤會,學習是為了考試成績!NO!NO!NO! 而且成績真的不代表什麼。在AI時代裡面,有時候考很好,說不定只是記憶力很好,卻容易讓家長疏忽孩子學習的其他面向。

我真心覺得翁醫師要把這些案例說給更多家長們聽,才能讓家長幫助孩子透過適合的方式學習,並且努力培養孩子學習的自信心。

謝謝出版社的企劃與編輯(聽說他們不停催稿~笑)。說不定家長先看,會發現自己根本右腦被干擾(我亂講的啦)。

raw-image

11/1各大書店上市

誠品線上: https://reurl.cc/QEko9p

博客來: https://reurl.cc/WNZoEZ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艾莉絲通信
17會員
52內容數
浮光掠影,或有啟發?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喜歡的環境下學習,學習變得是一件讓人喜歡的事。) 本週看了一本工作可能需要的書、半本哲學書、零碎時間聽書,結果最有感想的居然是聽來的書——《天才的學習方法》(說書人:樊登) 坊間一直有很多關於如何學習的書,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們特別愛入手這些書。我不是家長,但我也很需要知道高效的學
Thumbnail
(在喜歡的環境下學習,學習變得是一件讓人喜歡的事。) 本週看了一本工作可能需要的書、半本哲學書、零碎時間聽書,結果最有感想的居然是聽來的書——《天才的學習方法》(說書人:樊登) 坊間一直有很多關於如何學習的書,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們特別愛入手這些書。我不是家長,但我也很需要知道高效的學
Thumbnail
"這孩子真可愛"周文秀看著曉曉説 "師母....她的自閉症.."曉曉的眼中有點擔心 "自閉症和智能不足是不同的,更何況就算是智能不足,也可以開智能呀!人的腦力有90%都沒有用到" "這孩子....真的...." "任小姐,我是醫生,講話都是有根據的,妳只要好好和我合作" "但...."曉曉
Thumbnail
"這孩子真可愛"周文秀看著曉曉説 "師母....她的自閉症.."曉曉的眼中有點擔心 "自閉症和智能不足是不同的,更何況就算是智能不足,也可以開智能呀!人的腦力有90%都沒有用到" "這孩子....真的...." "任小姐,我是醫生,講話都是有根據的,妳只要好好和我合作" "但...."曉曉
Thumbnail
本文探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兒童及其家庭的困境,以及教育體制如何改善現狀。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強調及早診斷、藥物治療與認知教育的重要性,並呼籲社會大眾應重視特殊教育議題,給予老師更多支持與培訓,以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
Thumbnail
本文探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兒童及其家庭的困境,以及教育體制如何改善現狀。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強調及早診斷、藥物治療與認知教育的重要性,並呼籲社會大眾應重視特殊教育議題,給予老師更多支持與培訓,以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
Thumbnail
知名兒童腦神經學博士翁仕明醫師,如何協助學習障礙的孩子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幫助家長更理解學習問題的成因。從門診實例到生活經驗,內容深入淺出,揭示不同學習方式、學障分類,讓家長獲得安心的同時,也探索每個孩子獨特的學習潛力。
Thumbnail
知名兒童腦神經學博士翁仕明醫師,如何協助學習障礙的孩子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幫助家長更理解學習問題的成因。從門診實例到生活經驗,內容深入淺出,揭示不同學習方式、學障分類,讓家長獲得安心的同時,也探索每個孩子獨特的學習潛力。
Thumbnail
作為兒童語言治療師,通過餵食治療專業技能來幫助孩子克服挑食問題。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如何開展了《餵食治療》的旅程,以及面臨的挑戰和解決方法,以及作者看到的家長面臨的問題。文章涉及的關鍵詞有:餵食治療、偏挑食、挑食、發展遲緩、口腔動作。
Thumbnail
作為兒童語言治療師,通過餵食治療專業技能來幫助孩子克服挑食問題。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如何開展了《餵食治療》的旅程,以及面臨的挑戰和解決方法,以及作者看到的家長面臨的問題。文章涉及的關鍵詞有:餵食治療、偏挑食、挑食、發展遲緩、口腔動作。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失智症語言治療師面臨的問題,包括中重度個案的應對、能力與動機的辨別、社會資源的認識等,並分析了這些問題的根源。另外,還提到了提升治療師專業知識和技巧的方法。這篇文章可以幫助語言治療師更好地應對失智症患者的治療挑戰。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失智症語言治療師面臨的問題,包括中重度個案的應對、能力與動機的辨別、社會資源的認識等,並分析了這些問題的根源。另外,還提到了提升治療師專業知識和技巧的方法。這篇文章可以幫助語言治療師更好地應對失智症患者的治療挑戰。
Thumbnail
失智症對許多人來說 是非常不願意去面對的一個疾病 又或著我們現在會稱他是一種"狀態" 雖然醫療技術持續的發展 但失智目前確實還沒有痊癒的治療方式 也或許是無法痊癒 導致很多家屬甚至是醫療人員 在面對失智患者時難免會以比較消極或悲觀的態度 殊不知如果能透過不同分期階段給予不同專業的介入 是能讓失智患
Thumbnail
失智症對許多人來說 是非常不願意去面對的一個疾病 又或著我們現在會稱他是一種"狀態" 雖然醫療技術持續的發展 但失智目前確實還沒有痊癒的治療方式 也或許是無法痊癒 導致很多家屬甚至是醫療人員 在面對失智患者時難免會以比較消極或悲觀的態度 殊不知如果能透過不同分期階段給予不同專業的介入 是能讓失智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