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想做個小記錄,故事發生在數週前,我經歷難以言喻的內在變化。我發現,人類的內在感官連結著一個極其龐大且深奧的世界。
因為太熱愛音樂的關係,我於去年底重拾鋼琴技能,找了間位於台北的音樂教室,開始學習流行鋼琴伴奏。
但很快的,我明白這不是我要的。我喜歡音樂、喜歡彈琴,喜歡學會一首曲子的感覺,但我感覺裡面少了什麼。
後來離開台北,依然繼續和同一位老師上課,只是換成全遠端模式。我問老師:「之後能不能不要學伴奏,教我用 Logic Pro 編曲?」老師說好,於是我開始編曲之路。
一開始很徬徨又很挫折,挫折的原因是無論老師問什麼,我腦中要不一片空白、要不含糊一片。
「你想要寫什麼樣的歌?」
「來講講你是怎麼寫出這段旋律的!」
「聽完這首曲子,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你覺得他為什麼會運用這樣的樂器編排?」
我感覺自己每次回答問題時,都像從一片宇宙虛無中,絞盡腦汁拼湊出一段根本不知從何而來的字句,或曾經耳聞過的知識,二二六六說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回覆。
直到數週前,才幡然醒悟——原來我和內在感官失聯了。
都市中發展極度飽和的餘興節目、聲光音樂與究極美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努力的人們所創造的藝術作品,為我們的外在感官創造刺激,也為靈魂舒緩療癒。
因為人類擁有外感官受器,所以能嚐及食物酸甜苦辣、聽見音樂頻率起伏、看見戲劇中的情感轉折。
然而這些外在刺激,走到一個臨界點便索然無味。若有機會,可以試試每天去一間不同酒吧,點數款不同調酒,不出幾週,聞到酒味便開始作嘔。
任何外在刺激都是一樣的,戀愛也是,人雖然是比「戲劇、音樂、食物」更加有機性的存在,但無可否認,有時人們是對戀愛而生的情緒上癮,而非真正戀上眼前的人。
臨界點過後,才是真實的開始。
外在感官關乎刺激,內在感官關乎創造,這是我目前的結論。
所有孩子都擅長創造,這裡所謂的孩子與年齡無關,而是意指「尚未受到框架規訓」的狀態。
創造是「你看見這片天空,有什麼感覺?」因為是創造,所以沒有標準答案。從理論上得知「沒有標準答案」,與實際體會到這個事實,是兩種完全不同境地。
如果已經不是孩子,是沒辦法透過直覺去連結內在感官的,因為直覺已經被截斷了。大腦會衝在前面,阻擋創造發生。所以只能透過一次一次的練習,反覆去鬆動大腦的本能反應。
練習的方式就是「自我對話」,還有「感受」,沒別的。
運用自我對話去找到框架的存在,以及存在的緣由,如果它存在的原因 doesn't make sense,就用實際行動去打破它吧,打破的時候,去感受當下的感受。
我終於在歌曲裡,聽見我所感受到的世界,這個世界,才是對我而言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