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罪圖鑑》是一部由檀健次和金世佳主演、於 2022 年播出的刑偵劇,講述模擬畫像師沈翊受北江分局局長之託,加入刑警隊長杜城帶領的團隊,聯手偵破重重謎案的故事。
這部作品其實我之前就被很多人推薦過了,但因為我真的不太敢看懸疑恐怖的影視作品(古裝探案那種不怎麼見血的還行),所以一直到現在才打開 XD。
幸好《獵罪圖鑑》的氛圍要比我想像中舒服很多!基本的懸疑和刺激感還是在,不過沒有什麼獵奇恐怖的橋段,反倒還因為加入了「名畫」這個元素,讓詭譎的氛圍中額外覆上了一層藝術美,而這大概也是它專屬的特色吧!
⚠ 以下有大量劇透請注意 ⚠
沈翊是一名繪畫能力超群的藝術家,然而七年前,他卻因為替一名女子「三歲畫老」,間接導致一位刑警身分曝光,被殺身亡。更弔詭的是原先過目不忘的他,此時竟連那名女子的面貌都想不起來。
七年後,沈翊為了調查真相,以畫像師的身分加入北江分局,並數次以過人的觀察力和精湛的繪畫技巧,找到謎團中的關鍵線索,協助破案。
毫無疑問,沈翊在《獵罪圖鑑》中正是扮演「偵探」的角色,只是他推理的方式跟其他人不太一樣,不是憑藉過人的腦力或縝密的邏輯來找出真兇,而是透過敏銳的觀察力將犯罪情景重塑出來,再從中找出不合常理之處。
我看到有些觀眾認為沈翊的金手指實在開得太大,好像所有謎團交給他畫畫就能迎刃而解了。關於這部分我會統一放在末段討論,但若單就沈翊透過觀察、描繪、塑像來找線索這點,其實我認為它是具有說服力的。
綜觀劇中沈翊提出的每個意見,基本都是基於他身為藝術家、觀察力不凡的設定所提出,比如他會注意到影片裡不自然的光線、人的骨骼在成長後的改變、雨天對素描筆觸的影響、差了一個色階的指甲油……等。他的所思所言都能看出受過多年美感訓練的痕跡,因為這些細微的不協調感,普通人並沒有辦法一眼就辨識出來。
反過來說也一樣,劇中和藝術無關的線索也都是由其他專家提出,女大生強暴案中的迷幻藥,是由法醫何溶月檢測出來;監視器中一閃而過的人影,是由擅長數據分析的李晗發現;第一起公寓殺人案的嫌犯,也是由杜城自己靠著刑警直覺逮捕。
這部劇並沒有因為沈翊是主角,而讓他各方各面無所不能,還是會依照角色設定去賦予他們各自的責任和戲份。所以在我看來,至少劇本邏輯這塊《獵罪圖鑑》還是過關的。
而若回到人格面談,我覺得沈翊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兩面性和超然感。
從頭到尾,沈翊這個人物都給我一種飄忽、不太真實的感覺,但這不是因為他缺乏層次,而是這角色本就自帶一股脫離現實的高人氣質,簡單來說就是有股「神性」,你很難想像沈翊離開藝術家身分後會是什麼模樣,也難以相信他會有被人性底層的慾望支配的時候。好像他生來就注定為藝術而活、為創作而生。
在《獵罪圖鑑》中,沈翊大多時候都給人溫和體貼的印象,總是面帶微笑對待別人、處處流露同理心與溫柔,這或許也是警隊成員都會指名讓他去哄小孩的原因。
然而,溫和體貼難道就是沈翊一角的全貌嗎?
透過七年前的回憶片段我們可以得知,最一開始的沈翊其實是帶點孤傲不羈、乖謬張狂的,一心沉醉在藝術創作的世界裡,過著旁若無人的生活。
他是因為雷隊之死、因為親眼見證自己的畫害死了人,才逐漸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他不想成為透過恐懼來創作的卡拉瓦‧喬,希望扭轉自己筆下那些畫作的價值,才毅然決然拋棄一部分自我,融入畫像師的身分裡。
所以沈翊最後在發表會上對陳舟發難時,我們才會感覺他似乎變得不太一樣。因為那個囂張自信、傲視天下的沈翊,才是他最原本的面貌。
即便沈翊身上帶有一些不流於世俗的神性,可我依然認為他是一個極具層次的角色。
體貼和高傲、溫潤和邪戾、冷靜和癲狂,這些極端的詞彙用來形容一個角色竟絲毫沒有違和感,再加上怕水、一上車就想睡這些可愛的小細節,沈翊作為一名「偵探」,色彩層次其實遠比我預想的飽滿很多。
聊完大藝術家沈翊,接下來就說說劇中討論度很高的「名畫推理」吧!
據編劇團隊所說,他們在設計《獵罪圖鑑》的案件時,除了參考真實事件以外,還會拿名畫作為靈感進行發想。比如最後的資安洩露案,沈翊透過顯眼的紅色去對陳舟進行心理暗示,就參考了威廉·透納在 1832 年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的展覽上,為了吸引目光而在畫作上點了個紅點的故事。
關於劇中究竟參考了哪些名畫,之後我會找時間寫成另一篇文章,今天先不說太多。不過必須說,名畫推理這設定在《獵罪圖鑑》裡真的玩得不錯,撇除部分劇情進展太快、邏輯牽強的問題,單就呈現面看,案件與畫作確實融合地相當漂亮。
名畫推理我覺得有兩個比較大的難題需要克服,一是案件跟畫作的關聯性。許多結合藝術與推理的作品,都只是把畫作當作載體,在畫上埋線索去走劇情,這若是單篇還沒什麼,但要是整部劇都走這個形式,多少會有點呆板;第二種則是「先射箭再畫靶」,也就是畫作明顯是被硬塞進作品裡的,藝術是藝術、推理是推理,兩者並沒有結合地很好。
可這兩個問題在《獵罪圖鑑》裡都沒有出現,不只名畫和劇情融合細膩,而且每個案件的參考手法、美術設計都不太一樣,至少我看的時候從頭到尾都沒有覺得單調或乏味過,這就證明製作團隊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去呈現一個精采合理的名畫推理過程。
「我們的計畫就是『一畫一案』,要和畫聯繫緊密,但不能是簡單的偷畫、殺畫家這類形式。我們要把現實中可能發生的、有真實感的案子和藝術品結合起來。」
──節錄自微博|視相 Variety
「不同的單元,它出來的風格是很不同的,從色彩表達上會給它不一樣的定位,既有整體的色調,還有針對每一個案件量身訂做的顏色處理。」
──節錄自《獵罪圖鑑》製作特輯
除了「偵探」沈翊以外,《獵罪圖鑑》的另一個主角,便是身為「警察」的杜城。
與沈翊相對,杜城是個非常真實、貼合我們對警察印象的角色。他是北江分局的刑警隊長,性格衝動但遇事果決,身手與槍法更是分局之最。
杜城小時候曾經遊蕩於街頭,成天與其他孩子打架鬧事,弄得滿身是傷。當時是雷一斐發現並引導他重新走回正途,後來他才會踏上從警之路。
在杜城心中,雷隊一直是他如師如父般的存在,如果當初沒有雷隊,他可能早就死在某條街上了。因此七年前雷隊突然遇害之後,他便對這起案件有了深深的執念。
愛憎分明是杜城身上最顯著的特質,他會因為恩師的死失去冷靜,朝著別人破口大罵;也會為了夥伴的安危奮不顧身,飛撲制服手拿引爆器的炸彈客。他有聰明、有衝勁、有手段,更有膽識。
沈翊和杜城有許多氣質都是相對而生的,沈翊溫潤如水、杜城剛韌如木;沈翊沉靜和緩、杜城雷厲風行;沈翊擅長靜態的觀察描摹,杜城則擅長動態的追捕緝凶。
就像最一開始的公寓殺人案,沈翊能透過畫像畫出兇手的面貌,杜城也有辦法藉由經驗和直覺抓出兇手。他們兩人都有一套高超的查案手段,只是擅長的面向不太一樣。
我覺得《獵罪圖鑑》一個可惜之處就在於太著重於沈翊的能力,導致杜城有點被弱化了。光從最後被周俊栽贓的那局來看,杜城有辦法在知曉自己被設局後,馬上來個將計就計、釜底抽薪,將包括敵我在內的所有人耍得團團轉,這就證明他的膽識和能力絕對有辦法和沈翊相輔相成,但缺少這類刻劃後就變得有點虛浮,好像他只是用來 support 沈翊的角色而已。
「如果杜城真的是罪犯,他一定是罪犯之王。他有罪犯的手段,罪犯的思維,罪犯的狠辣。所以當周俊栽贓陷害了杜城,杜城反手就是一個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你以為把他逼上了絕路,他早站在高處俯瞰全局。」
──節錄自微博|日含的故事板
我自己非常喜歡編劇對最後四集的設計。就如她所說,沈翊和杜城都是極度聰明且帶有不正之氣的人,倘若沒有雷隊,他們可能會成為最狡猾和瘋狂的罪犯。
可當雷隊先後引領兩人成為警察,杜城的狂氣助他攻破了一次次深入險境的危機,沈翊的邪氣則助他挖出了重重鐵壁之下的陰謀。那些可能導致他們誤入歧途的特質,此刻都成了旌善懲惡的武器。
前面有說到,沈翊在雷隊之死後,為了探尋真相而將一些孤傲之氣藏了起來,但我不認為後來溫潤謙和的他全是裝出來的模樣。
就和杜城一樣,畫像師這個職業也是沈翊心甘情願的歸處,他並不是因為負疚才被迫走上這條路,而是他的特質和天賦本就適合成為一名畫像師。
「溫潤之中帶有孤冷、沉靜之中摻有瘋狂」,也許這就是沈翊這個角色的全貌吧。
總之,沈翊和杜城都是色彩非常多元、難以藉由幾個標籤去定義的角色。他們有正義感、有善心,卻也有離經叛道、邪戾瘋狂的一面,遊走在正邪臨界點的兩人,也為這部作品的查案過程增添了不少看點。
最後,還是說回刑偵劇的主軸,也就是「案件」本身。《獵罪圖鑑》共二十集,大大小小案件加起來大概十二起,其中大案如資安洩漏案會佔三到四集,小案如頭像失蹤案則大概一集就講完了。
「節奏錯落有致」是我認為這部作品的第一個優點。剛有說到我看劇的時候其實完全不會覺得無聊,這除了因為每個案件都很獨特以外,大案小案互相堆砌的安排也讓觀眾不至於覺得拖沓或喘不過氣。
比如五到六集的騙婚殺人案、九到十一集的金店搶劫案還有十六到十七集的快遞爆炸案,這三件都屬於比較容易讓人感到壓力的劇情,而劇組就會在這幾案的前後安插較為輕鬆、和緩的案件,提供觀眾休息的空間。
再來就是它對案件群像的刻畫也不錯,我自己最有印象的是操場埋屍案和家暴復仇案。
操場埋屍案接觸到了陸劇中較少觸碰的同性題材,瞿藍心和任曉玄都是被團體邊緣化的人,兩人相互依偎、彼此陪伴,最後卻因為外界對同性情感的不諒解,釀成了悲劇。
至於家暴復仇案則給出了「女人能理解女人,女人能保護女人」的主軸。陳秋雯和陸婷先後承受著同個人的暴力對待,每時每刻都活在恐懼和無助之中。最終兩人一個為了孩子,一個為了自由,聯手殺害了施暴者。即便以暴制暴本身並不正確,她們身上卻依舊閃耀著英雄的光輝。
《獵罪圖鑑》的劇情大多取材於真實案件,可能有些橋段會讓人覺得誇張、怎麼可能,但它的的確確發生過。像千面綁架案,真會有人易容成三個人的模樣還不被察覺嗎?被綁架的人真有辦法這麼輕鬆就逃出來嗎?
事實上,千面綁架案是劇中幾乎百分之百還原現實的一起案件,從作案手法、過程到最後嫌犯鬆了鬆繩子的轉折,通通都取材自真實狀況(有興趣了解的可以參考編劇解說的影片)。
《獵罪圖鑑》看似是個重視美感勝於真實的作品,可它背後的考據並不馬虎。從名畫本身的可能性、對小人物的關懷、科技犯罪的隱憂……製作團隊已經非常盡力在設定浮誇的故事裡,讓劇情和角色落地化、樸實化,更能接近普羅大眾。
就跟沈翊和杜城兩位主角的雙面性一樣,我認為《獵罪圖鑑》也是一部兼具藝術性與現實感的作品,它有懸疑、有美學、有生活,即便劇情多少有些嘈點,其中的巧思卻依然值得我們仔細欣賞!
這篇文章既說了沈翊與杜城兩位主角的設計,又提到劇中的名畫推理與案件設計,不曉得有沒有人注意到,我似乎沒有說到太多關於分局其他夥伴的內容。
這就是《獵罪圖鑑》我唯一覺得處理不好的地方,它的主角塑造和劇情考據的確很用心,只是破案手段還是稍微單調了些。幾乎所有案件都是靠沈翊一人找出關鍵,這在很適合塑造群像的刑偵劇中是非常可惜的。
前面說過,靠天賦異稟的觀察力去找線索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每次一到關鍵時刻都「只靠沈翊」破案,就會讓其他夥伴的定位變得很尷尬。
小跟班蔣峰、資訊能手李晗、法醫何溶月、預審老閆,這四位配角明明都有明確的職責分配,可劇中幾乎沒有讓他們大顯身手的橋段;反觀那十多起案件裡的受害者和嫌犯,即便出場次數不多,卻都比這幾位警察更有記憶點。
我覺得塑造群像並不需要外加很多戲份,只須讓每個人都至少有一幕能讓人記住他是誰的橋段就好了,像最後出場的路隊,在有了審問杜城那場重頭戲後,他的形象就馬上鮮明了起來。若北江分局小隊的其他人也能有這類場面,一定會更容易讓我們感覺到他們的凝聚力,也或許小李殉職那個橋段會更有張力。
不過同樣地,這個缺點並不足以影響我對這部作品的好評。不只是喜歡懸疑劇的觀眾,我認為單純想追部好劇打發時間的人也很適合看看《獵罪圖鑑》。它不會刻意販賣獵奇或恐怖,而是用很優美、輕盈的方式去呈現各種不同的犯罪故事,相信你只要打開看一集,就會徹底投入在裡面直至結局了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