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彷彿一點一點的死去:《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


  這部看得有點艱難。陳智邦(綽號釘仔,楊卓叡飾)跳海自殺,主角賴健祐(郭品希飾)趕到現場,卻看到本人的魂魄,魂魄無法言語,只能比手語,要求他「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後來跟著他回家,之後做什麼都在一起。陳智邦的手語賴健祐看不懂,又不敢碰他,故事就在魂魄相依的狀況下展開。



  兩人是最好的朋友,賴健祐的腦子和表現很直,對陳智邦了解不深,陳智邦則很明顯對他別有情愫。整個故事僅僅圍繞著兩人的周遭關係展開,但我直到最後,才慢慢理出共有五角關係:陳智邦→賴健祐→阿皓學長(黃聖球飾)→賴健祐哥哥賴健忠(李振浩飾),而賴健忠(高三生)與小涓老師(賴健祐與陳智邦的班導,也負責手語社,陳庭妮飾)是師生戀愛關係。賴對陳智邦是朋友(至少從國中認識到高中),對他很容忍,陳智邦的綽號釘仔來自於國中時長了滿臉沒有冒出頭的痘痘,現在皮膚很白,無論何時,陳智邦都很介意賴跟他交朋友會被笑,賴口頭上說不介意,但也覺得陳智邦這樣跟著他很煩,一看到學長就會忘了陳智邦的存在,藉此抗拒陳智邦的死亡;陳智邦一吃醋就不理人,也不離開,直到他們一起去看流星,陳智邦對賴說,我有一個祕密,說出來就會消失,然後就不再出現,賴在陳智邦消失之後與周遭的互動才意識到陳智邦對他的感情(以及自己對學長的感情),最後用自己的方式與陳智邦告別。



  ……以上都是不確定的劇情概述。因為整部電影,都在探索主角賴健祐自身的情感,屢次在「主角跟學長在一起忘了陳智邦,陳智邦在意但不說清楚」這樣的情況下慢慢揭露,但關係幾乎沒有進展。由於賴健祐對陳智邦幾乎不了解,陳智邦死後才去過他家,而且初次知聞他的家庭狀況。或許這就是電影的目的,藉由死亡帶給賴的衝擊,重新理解好友與人生,這只能從周遭生活的互動只能慢慢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真實,如果外人刻意探究,就會像輔導老師(張鈞甯飾)一樣遭到抗拒,不得其門而入。但因節奏,以及一段劇情傳達出來的訊息相當淡薄,加上主角對周遭一無所知,情感表現也不易理解,陳智邦又只能用手語表達,增加溝通的困難(手語社雖然牽起主角哥哥、小涓老師、陳智邦與阿皓學長的關係,卻減緩了節奏,而且真正重要的訊息最後還是用各自對他人的言語表達),以致我難以確知他怎麼看待身邊的人,包括學藝股長侑欣(邵奕玫飾)、小涓老師,陳智邦的姊姊(詹子萱飾),甚至阿皓學長。而除了主角,這些人物也少有直接互動,我幾乎是從台詞裡去拼接他們的關係,阿皓學長親口說出「我是為了你哥進手語社」才明白為什麼他對主角這麼照顧。他照顧陳智邦,或許也是境域相似吧。



  由於主角賴健祐在陳智邦死後的表現幾近麻木無感──或許他習慣了這樣看待陳智邦,才能迴避他不是那麼想知道的真相,所以也難以判斷死亡帶給了他什麼衝擊,他對陳智邦像是在乎,卻堅持叫他「釘仔」(希望那些痘子不要冒出頭自動消失?),知道他死了卻沒反應,他跟著回家又巴不得擺脫他,看到學長又把陳智邦忘掉,陳智邦不理人或離開又追著跑……陳智邦那樣的家庭,又暗戀這樣的人,以青春期的敏感脆弱,說「不知道為什麼跳海」或許反而是我最能理解的情感。



 

  死亡、青春、不明所以的情感,如何看待自己/朋友/親人的身後之事,本來是我會感興趣的主題。儘管現實可能就是這樣混沌不清,但看電影就是想藉由作品去理解被釐清的脈絡。然而即使是陳智邦「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的願望動機,最後揭露了來由,卻感受不到情感堆疊的力量。或許故事想要傳達「意識到生命的重量,死亡才會產生意義」,或者「情感有了指名,才能看見失去的缺口」,但我慧根不足,只能體會到這部電影留下太多空白,甚是遺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