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季節進入冬季,很多動物的活動力也下降許多,不管是野外的野生動物,還是家養的寵物,都會受到季節的影響。但生活中,總會有一些特別的小動物,比如昆蟲,到冬季還會看到牠們的身影,特別是家中那些不受待見的害蟲們,一年四季都可能遇到牠們。今天Rodrigo要來跟大家講述的動物就是那些居家昆蟲的一員-黑腹果蠅。
黑腹果蠅,學名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雙翅目果蠅科果蠅屬的一種昆蟲,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研究最透徹的昆蟲。有多透徹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為什麼叫黑腹果蠅?淺談果蠅的生活史與構造
果蠅之所以被稱作果蠅,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牠們的習性。在自然界中,果蠅主要要靠分解腐爛的水果為生。在居家環境中,果蠅則靠人類吃不完的水果、澱粉食物為食。果蠅的拉丁屬名Drosophila,正是來源牠們的習性,(Droso-潮濕,phila-喜愛),合起來便是喜愛潮濕的環境。至於黑腹melanogaster,則來源於牠們獨有的黑色腹部花紋。
由於這樣獨特的習性,果蠅很常被當成害蟲處理,甚至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也很常被怪到果蠅的頭上,像是果蠅會下蛋在未成熟的果實上,造成農作物損失、被果蠅沾染後的食物會傳染疾病等。事實上,造成農作物損失的昆蟲並非果蠅,而是另一種被稱為果實蠅Bactrocera dorsalis的昆蟲。除此之外,相比於其他蒼蠅,果蠅在醫學上也鮮少造成嚴重的傳染病,最多也只是造成腸胃不適,並沒有像坊間媒體所說的那麼十惡不赦。(註:這裡並非說明野生果蠅不會傳染疾病,在炎熱的天氣,果蠅會加速食物的腐敗,若冒然吃下肚可能會造成腸胃不適。)
既然果蠅並非從水果中出現,那居家的果蠅又從何而來呢?和大多數的生物一樣,果蠅並不是憑空出現,牠們一樣需要透過有性生殖繁衍後代。首先,果蠅的體積非常小,牠們可以停靠在人類身上,隨著你進出家門。一旦牠們進入家中,牠們首當其衝會進入你家的廚房,因為這裡有許多廚餘,這是果蠅最喜歡的環境,潮濕且充滿食物。選定環境後,雌雄果蠅就會進行配對,並在1-2天後產下第一批帶有呼吸管的卵。
作為一種完全變態昆蟲,果蠅的生活史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卵的胚胎發育時間約1天。之後會孵化成幼蟲,幼蟲期約為4-5天,看起來就像迷你版的蛆,幼蟲一共會蛻皮三次。接著牠們就會離開潮濕的環境,開始找尋垂直的牆面進行變態。
此時幼蟲的外觀也會發生極大的變化,牠們會在頭部長出兩根細長的呼吸管,並將老舊的幼蟲外皮包裹在蛹皮外,這個狀態被稱為前蛹(prepupa )。隨後前蛹才會逐漸變深,進入蛹期,這個階段一樣持續4-5天。
在蛹這個階段,原先幼蟲體內的組織會進行程序性凋亡,白話來說就是溶化自己的組織,除了一類被稱為成蟲盤(imaginal disc)的組織會被保留,其他細胞都會被分解。與此同時,這些成蟲盤會開始發育分化,並組裝成一隻完整的果蠅。發育完成後,果蠅成蟲會分泌酵素軟化蛹皮,並利用頭部膨脹脫離整個蛹皮,這個時候一隻嶄新的果蠅就羽化成功。大約半天左右,這些新生的果蠅就會展翅高飛。
成年的果蠅通體呈現橘黃色,腹部長有黑色條紋,複眼為紅色,且全身長滿長短不一的細毛。作為一種雙翅目昆蟲,果蠅的翅膀自然是一對,牠們的後翅退化成棒狀,被稱為平衡棍,內部充滿神經,能夠幫助果蠅感知周遭環境,即時躲避危險,這也是我們在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打到果蠅、蒼蠅的最大原因。
在兩性體態方面,成年果蠅屬於兩性異形,雌果蠅比雄果蠅略大,腹部體節為六節,每節上各有一節黑色條紋,體節末端帶有產卵管。雄果蠅腹部體節則為四節,腹部末端黑色條紋十分寬大,呈現完全的黑色,體節末端特化成交尾器。除此之外,成年雄果蠅的前肢具有名為性梳的構造,這個構造本質是一撮特化的剛毛,可以幫助雄果蠅在交配時固定。
黑腹果蠅從何而來,牠們與人的關係如何?淺談果蠅的演化與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這就要從果蠅所在的雙翅目說起,雙翅目Diptera,故名思議就是兩隻翅膀的昆蟲,這個名字源於古希臘亞里斯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 384-322 BC)對蒼蠅的描述,今天則用來描述蚊子、蒼蠅等這類昆蟲。
目前已知最早的雙翅目化石可以追溯到三疊紀的拉丁期,這時的牠們還只是昆蟲綱的一個小家族。這個家族的第一次爆發是在三疊紀的卡尼期,也就是卡尼期洪積事件發生的時代。原本雙翅目的幼蟲就十分依賴濕潤的環境,卡尼期的大規模降雨直接將地球改造成這些幼蟲適合的生長環境。於是,雙翅目昆蟲在這波浪潮下一路分化出多樣化的種類,我們熟知的蒼蠅與蚊子也是在這個時間點分家的。
到了白堊紀,由於被子植物的出現,地球迎來白堊紀陸地革命,昆蟲方也因應花朵的出現,演化出訪花傳粉的習性。當然,雙翅目昆蟲也不會缺席,花朵提供的高熱量花粉與花蜜,使這個家族的許多成員紛紛從分解者轉變為傳粉者。我們所熟知的食蚜蠅等傳粉者便是在這個階段與食腐蒼蠅分家的。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在想,那果蠅呢?有花之後應該有腐爛的果實吧!其實不然,果蠅科的成員大多是在始新世後出現的。在始新世,被子植物演化出了全新的黑科技-多汁含糖的果實。這種全新的器官,讓植物可以利用動物將種子傳播至遠方,但這也引發一個問題,腐爛的水果要如何分解。於是,部分取食真菌的蒼蠅將目光投向了腐爛水果,這一支蒼蠅後來便演化成了果蠅科。至此,真正的果蠅家族便在地球上登場。
隨著時代的更迭,果蠅家族也不斷在各種環境不斷演化,從高山到海濱,從極地到沙漠,到處都可見不同的果蠅科物種。而本文的主角,黑腹果蠅則是所有果蠅中分佈最廣的物種。當然,這背後原因肯定跟我們人類脫離不了關係。
根據分子生物學研究,黑腹果蠅最早可能起源於非洲熱帶與亞熱帶叢林,並在距今5000年前隨著人類活動拓展到歐洲和亞洲。研究人員推測,這些黑腹果蠅之所以會離開叢林,可能和人類開始栽種水果有關。相比於仰賴叢林腐爛的食物,人類居住地內有更多腐熟的水果。隨著人類農業與商業活動的發展,這些黑腹果蠅也隨之進入人類的生活中。最晚,在距今兩百年前,也就是18世紀至19世紀,這些黑腹果蠅就乘著人類的船隻與飛機,抵達美洲與澳洲,完成全球性擴散。
然而,黑腹果蠅的擴散對人類來說並不是什麼有趣的事情。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對於雙翅目昆蟲一直沒有什麼好感。煩躁的振翅聲、加速腐敗的特性、以及散播疾病的能力,使牠們一直被人類視為重點防治的對象。自19世紀初,黑腹果蠅開始出現在美國,美國農業部就一直在追蹤並防治這群小傢伙,並且給予大量經費支持黑腹果蠅的系統性研究。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場防治無疑是失敗的,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在世界各地的廚房看到這些煩人的小傢伙。雖然美國農業部在防治黑腹果蠅方面受到了重大的挫敗,但這些研究資料卻在另一個領域-遺傳學發揚光大。正如那句老話:上帝關了你一扇門,畢會為你開一扇窗。
在1901年,一位名叫威廉·歐內斯特·卡斯爾(William Ernest Castle,1867—1962)的遺傳學家首次注意到這種神奇的小動物。那時的遺傳學傾向於利用哺乳動物和植物進行遺傳研究,原因在於這些動植物屬於人類比較熟悉的物種,學者們比較容易進行試驗。但這些模式生物一直存在一些缺點,例如體積太大、無法快速迭代等。針對這些缺點,威廉•卡斯爾一直在尋找某種符合小體積、低成本、大量繁殖且快速迭代的動物,於是他看上了黑腹果蠅。
透過威廉•卡斯爾的研究,黑腹果蠅很快成為一種全新的模式生物,現在許多關於果蠅的實驗規則都是在威廉•卡斯爾的研究下完成的。然而,卡斯爾所做的研究在當時仍算小眾,真正將果蠅研究推向高峰,是卡斯爾的朋友-托馬斯·亨特·摩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Drosophila (Sophophora) melanogaster Meigen, (1830). Catalogue of Life. Species 2000: Leiden, the Netherlands. Retrieved May 2, 2024.
Wei D, Feng YC, Wei DD, Yuan GR, Dou W, Wang JJ (2015). "Female remating inhibition and fitness of Bactrocera dorsalis (Diptera: Tephritidae) associated with male accessory glands". Florida Entomologist.
"FlyBase: A database of Drosophila genes and genomes".(2009) 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 .
Blagoderov, V. A.; Lukashevich, E. D.; Mostovski, M. B. (2002). "Order Diptera Linné, 1758. The true flies". In Rasnitsyn, A. P.; Quicke, D. L. J. (eds.). History of Insects.
Andreas Keller. (2007)“Drosophila Melanogaster’s History as a Human Commensal.” Current Biology, .
"Thomas H. Morgan – Biographical". nobelprize.org.(2018) Les Prix Nobel. T.H. Morgan's Nobel Prize biography mentioning C. W. Woodworth's suggestion and W. E. Castle's use of Drosophila.
作者:Rodri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