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的社群網站上,出現一波對「男人難忘初戀」的討論,短影音訴說著男友對初戀一直念念不忘,會不斷去找舊情人的訊息。
我搜尋一些文章,發現國外有不少專業人士在討論「初戀」的特殊性。也有不少女性一直把初戀掛在心上。如果兩人都是彼此初戀,二、三十年後重逢,不是沒有可能瞬間乾柴烈火,迅速點燃。
現代人的初戀,往往是在15歲左右出現。古早人類在這年紀正要邁向成人,是往外探索新世界的開始,對新穎的外在環境充滿好奇,對新鮮人事物容易留下鮮明的記憶。
有學者認為:初戀的特殊性,不只是因為「銘刻」(imprinting)效應,而且銘刻效應通常出現在幼體剛出生時,挪用來解釋初戀不見得適合。
對動物來說,「愛」是很晚期才演化出來的產物。母親保護子女的化石證據,大概出現在兩億年前。雄性對雌性演化出強烈、堅貞的愛情,往往是為了能一起照顧子代。
現代人可以從15歲一直談戀愛到45歲或更老,可以選擇有許多戀人但不婚或不斷結婚,可以網戀也可以試圖建立多重關係,所以現在我們會訝異,為什麼有些人對初戀會這麼執著不忘?
但若回顧到數萬年前的部落時代,人類在15歲適婚年齡時能選擇的對象有限,選擇對象後就要不斷生養小孩。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的年代,「對初戀感受深刻難忘」的基因,讓男性更能守在妻子身邊,一起照顧小孩長大。
但在現代社會,這種難忘初戀的基因,就會造成日後交往對象的困擾。
當然,在數萬年前的部落時代,有人對初戀念念不忘,也會有人對人沒有深刻感情,只追求感情歡愉與散播基因。前者更能專注撫養小孩長大,後者有機會產生更多小孩、但讓別人來幫忙照顧。歧異的感情模式,在不一樣的生活環境擁有不同的競爭優勢。
心理學者洛夫戴說:「我們會經歷許多愛情,但通常我們從第一段愛情中學到最多。」人類學家費雪表示:「初戀的影響無法只用『新鮮感』來解釋」。她一生研究愛情,在與初戀分開幾十年後再次相見,並共同度過了一夜。「初戀中有一些極具戲劇性的元素,」她說,「這不僅僅是新奇的感受。」
人類大腦有個小小的區域VTA (ventral tegmental area),可稱為「腹側背蓋區」,決定與驅使我們的愛情行為。而這些原始動力的來源,是為了基因的流傳與演化。「腹側背蓋區」也驅動我們應對飢餓、口渴和對庇護的需求,這些跟「愛情」一樣,都是人類生存的必需。
有學者認為,初戀時遭遇的創傷也常會特別嚴重,影響這位男生/女生日後數十年的感情模式。而初戀時的特殊記憶效應,常讓當事人多年後重逢時,腦袋裡浮現的是年輕時的青春樣貌,也會讓自己覺得好像回到清純的年少時代。
所以,如果有人會激烈阻止她/他的戀人、伴侶跟初戀情人碰面(如參加同學會、老朋友的聚會),封鎖戀人、伴侶在網路上搜尋初戀情人的蹤跡或恢復聯絡,可不要說她/他歇斯底裡或不理性。這種擔憂得到許多專家支持,而人們在多年後重新見到初戀情人後會做出什麼事情,也常會讓身邊親友大吃一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