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聊電影的人何其多,有許多電影,非常經典,奪獎無數或者名聞遐邇。
將影史的百大華語電影羅列出來,可說是幾乎都沒有看過。
一一細數,僅有將近 20% 是有聽過的:
俠女(1971)、兒子的大玩偶(1983)、戀戀風塵(1986)、悲情城市(1989)、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喜宴(1992)、無言的山丘(1992)、霸王別姬(1993)、愛情萬歲(1994)、重慶森林(1994)、飲食男女(1994)、春光乍洩(1997)、花樣年華(2000)、不能沒有你(2009)。
在開始影展的旅程前,到處都是未曾看過的好電影。
這樣歸納之後,在 20 歲以前的歲月屬實是:處於觀影階段的蠻荒時期。
回想童年,發現我們家族好像不興「看電影」。
生活中的娛樂,只有老三台的綜藝節目或者連續劇。沒有第四台、沒有電影院。
年少時期,最接近電影的時刻就是,周星馳或者朱延平。
這些電影固然很好,讓我的年少充斥著歡笑與淚水。
但世界上還有很多類型的電影對嗎?
感覺好像錯過電影最好的時刻了?
後來才發現,不需為了錯過,而感到遺憾。
因為,還有相遇的契機。
上了大學後,選修了有著最年輕的資深影評人稱號的聞天祥老師的課,才開始探索不同類型的電影。
能充滿期待地、享受地觀賞:偶爾在五光十色的燈光中迷失,或在營造氣氛的聲響裡感到心顫。為某些鏡頭而深受感動,也得以觀賞影人最美麗的瞬間,深感電影世界的無遠弗屆。
金馬奇幻影展讓我邂逅了印度寶萊塢的歌舞片,並且為此痴迷。
也讓我瞠目結舌地在動畫片看到可愛動物們互相殺戮,迷幻且驚悚。
甚至感到生命受到威脅,危機四伏之你的同事不是人,很可能就是異型,並且正準備吞食掉你。
或者思考人生是否周公夢蝶,小說家寫作分明是由幻想勾勒的橋段,卻一切成真。
各種反轉或者超出想像,似真似假的橋段,或者提供更多感官的刺激,各種劇情交織的情感力量帶來衝擊。
感受這些之後,深感能成為金馬奇幻影展的忠實粉絲,真的是一件相當美好的事。
也很讚賞勇於嘗試不同題材的自己。
後來也開始嘗試某些主題為主的影展。
關於非主流愛情、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紀錄片或者劇情片、戰爭或者和平、喜劇或者隱喻、掙扎以及突破、隨波逐流或者抗鬥、年輕或者衰老、快樂還是悲傷。
在這幾年的主題式影展洗禮之下,不乏台灣的經典電影。只是知名導演至今還是認不全。印象強烈的就屬蔡明亮導演、侯孝賢導演、楊雅喆導演、周美玲導演、魏德聖導演。
電影上映的時間,至少幾週,至多幾個月,對一個尚未踏入影迷俱樂部的觀影者而言,錯過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對市井小民來說,幸好有錄影帶、dvd ,得以收藏喜愛的電影,可以再次觀看。
對影迷來說,幸好有電影節、以及世界各地的電影獎項,能讓導演的作品發光發熱。
在各影展裡,主題式的排列,讓電影跳脫賣座與否的角度。能有更多角度的思考,散發著不同的韻味,展現他們各自的獨到之處。
甚至能在這類型影展中放映:電影數位修復版、導演剪輯版,更甚至能邀請到影人或者導演親臨的現場座談。
是的,老電影能有影展再次放映,真是值得感恩的事。
關於電影,我們不會錯過,總有相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