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7|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為什麼我不喜歡】《冬夜三部曲》,無法掌握史實與幻想平衡的粗糙之作

raw-image


如標題所述,這系列是專門拿來吐槽和逆推那些我不喜歡的創作,幫助大家節省時間。本篇是由我在噗浪上的讀後感整理而成的,充滿太多抱怨還請海涵。倘若有喜愛本書的人想為它澄清讚美,也歡迎留言。

警告:一定會劇透。

硬要特立獨行的翻譯


醜話先說,《冬夜三部曲》屬於外行人看著熱鬧,有愛有研究的人看了會想燒書的煩躁,而這讓人異常煩躁的根源,有三分之一都是譯者造成的,有三分之二則是作者自己的問題。

冬夜三部曲的人物很多,依照俄羅斯文化,每個人還都各有父名和小名,要記起來挺不容易的。但把譯名變的拗口、特立獨行得違反語感直覺,則是譯者或編輯的問題。

譯者應是採用英文發音來翻譯俄文名字,再加上作者的原文就把一些拉丁化後名字拼得不符合「習慣用法」,有些名字倘若你稍微看過俄羅斯文學,或大致知道斯拉夫名字的習慣譯法的人,就會看這本書的奇怪翻譯看到手腳蜷曲……我在《熊與夜鶯》的人物介紹一見到二哥的名字亞歷山大被翻譯成艾列克桑德,我就原地尷尬了至少三分鐘……

我們以其中一個小角色「瑟亞加」舉例,原文中,他的全名是Sergei Nikolaievich(謝爾蓋·尼古拉耶維奇),小名Seryozha,繁體出版界習慣的譯名是謝廖沙或謝遼沙,翻譯成瑟亞加就變得很拗口,無法與小名有所連結。要嘛把謝爾蓋的選字改成瑟爾蓋,來改善教名與小名之間的缺乏聯繫,要嘛就乖乖使用「謝廖沙」就好。

其次,譯者很喜歡把通常翻成「莉雅」兩個字的「-rya」只翻成一個字,但在俄語中-rya是會被明確發音出來的,然而譯者把達莉婭Darya變成了達婭,我看到的第一秒就在想「達婭你誰啊,難不成Marya你要翻『媽呀』嗎?」,結果後面還真的只翻馬雅。

如果新構思的譯名無法契合故事,讓人物形象更顯生動,例如山神的作品與哈利波特繁中版本,倒不如遵循舊有慣例。

再來是支味太明顯了。天啊,為什麼在1/3的部分開始出現這麼多太中國詞語的翻譯?二媽是什麼鬼???摁住又是什麼鬼???摀住或按住不行嗎???我到底是在讀中國譯本還是台灣譯本?編輯在校稿的時候都不會過濾一下嗎?

請原諒我失控了。接下來讓我們回到本篇文章的主題:藉以創作自由為名進行隨隨便便的考據。


無法掌握好故事和個人偏見,於是就毀了歷史考據


首先我們要先確定時代,這可不是我吹毛求疵,而是作者自己就開宗明義地在書中寫出了可以找出對應年代的歷史人物與事件。《冬夜三部曲》發生於十四世紀,發生的歷史事件是羅斯人反抗蒙古人的統治,以及莫斯科公國的崛起。

老實說我很訝異,至今還沒看到對這本書在歷史考據上有多不嚴謹的討論,我就自己來了。

作者在後記寫到,為了劇情安排,她改變了兩個歷史人物的年齡:弗拉基米爾·安德烈維奇在歷史上其實比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年輕。這種改動其實在歷史創作中不算少見,反正也不影響太多,勉強接受。

後續的兩本書,作者也把好幾個歷史事件的年代壓縮調動來配合劇情,但等同變相承認自己掌控不好時間跨度。好吧,也依然是時有所見的改編,但翻書五分鐘,就踩到我尾巴的第一個問題是:作者在使用歷史詞語的低敏感程度讓人無比汗顏。

「拜占庭」這個詞出現在此時非常奇怪,此時「拜占庭」還沒有被廣泛使用,頂多出現在史書上說「君士坦丁堡曾名叫拜占庭」,對拜占庭的稱呼會是君士坦丁堡或新羅馬,羅斯人則是稱呼沙皇格勒(沙皇即是凱撒的斯拉夫語化)。1

現在常用來指涉君士坦丁堡羅馬的東羅馬與拜占庭,都是等到帝國滅亡後才流行起來的。東羅馬此時只是分崩離析,還沒有亡國。

舉個繁體中文使用者能理解這有多荒謬的比喻,作者的做法就像李世民還在世,就稱呼他唐太宗。不要說彼時的君士坦丁堡人,就連羅斯鄉巴佬聽到也會一頭霧水,因為這個名字根本不存在於他們的認知裡。

那你說,搞不好有人會讀史書,知道君士坦丁堡以前叫拜占庭不行嗎?君士坦丁堡也有「拜占庭羅馬」的說法啊。好,就算真的要使用「拜占庭」,時機也很奇怪,書中第一次出現這個詞,出自女主角的保母討論女主角的母親與外祖母的身世之謎,脫口而出「拜占庭宮廷」。女主角的保母是個不識字的老婦人,就算她住過莫斯科,我也不認為她有多大的機率能接觸到史書,甚至讀懂它。

第二點讓我討厭的是作者全書都在挑起宗教對立,從神父康斯坦丁的角度滿心認定「基督教與多神異教無法融合,注定你死我活」,可這種對立並不存在於她選擇的時代、不存在於她選擇的地區,或至少不是依照作者描繪的方式呈現。

最大規模的異教起義運動在十世紀時就結束了,羅斯地區的異教只是慢慢消失,一直持續到十六世紀都有零星的紀錄,有些地區則以融合的形式與基督教共存,新神和舊神同時被崇拜,即便舊神還是不可避免消失了,但少有大規模的迫害,民俗故事也都還存在。像康斯坦丁這種人其實屬於沒事找事做的虛構角色,但讓我更煩躁的是作者為了創作睜眼說瞎話。

最惹毛我的點是:她居然讓憤怒的鄉民包圍宮殿,說要燒女巫,還搞女巫審判,遊街示眾。

中世紀哭啊,獵巫、搞火刑、燒死女巫根本不是中世紀開始流行的耶!不要什麼黑暗殘忍的事情都推給中世紀!就連恐怖伊凡都會從墳墓跳起來,辱罵你侮辱他的祖先好不好!

也許作者想要復刻聖女貞德,也許作者想要讓女主角和社會主流對女巫的形象更契合,但火刑完全不適合出現在這個時代的羅斯地區。連同基督教與異教相互對抗的問題、基督教對女性的不平等對待在內,我不否認這些問題在俄羅斯存在,但作者「太過放大」了,而且全都包裝成「女巫審判」來粗糙處理。

她就像是隨意地把賽勒姆的女巫審判搬到中世紀的羅斯,把另一個時代的價值觀、習俗、事件搬到不屬於這個文化脈絡下的地區演繹⋯⋯容我這麼說,非常自我文化中心主義的自大。


結語


如果將《冬夜三部曲》當成像迪士尼公主那樣元素融合、時代不明顯的童話作品,那我對它的評價可以溫和一點,只要作者咬死不給出年代,那我還真沒那麼多問題要找碴。

但要命的是作者做了一個明確的時間標記,打著奇幻與歷史融合的宣傳標語,卻讓不該出現的元素出現在這個舞台上,而有些過度放大渲染的元素和劇情,我認為並不是那麼適合出現在她作為舞台的羅斯地區。

我是個嚴苛且挑剔的讀者,難免對這本書和作者給了太嚴厲的的批評。但用歷史元素詐騙讀者這件事我實在經歷太多了,只好求出版社選書品味能不能、能不能再好一點點?外國的書市還有那麼多與斯拉夫題材相關的好書可挑,偏偏卻選中這一系列,而且再也沒有後繼者被翻譯。

有沒有其他完美融合俄羅斯歷史與奇幻的小說呢?有,當推瓦倫特的《Deathless》(暫譯:《不死》),這本小說以革命之後的俄羅斯為背景,重新塑造瑪麗亞·莫雷芙娜與不死者克希的故事。無論文筆、角色魅力、歷史與奇幻的平衡、劇情起伏、故事篇幅的掌握,都比《冬夜三部曲》優秀太多。

那關於這三本書的劇情呢?角色魅力呢?足以彌補作者在設定上的不用心嗎?很抱歉,我不認為作者的火候有達到。這方面的問題,容我到下一篇再詳細討論。



註1:關於「拜占庭帝國」這個名字,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才被重新命名的,可參考TED的介紹影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嗨,我是蓮蓮,喜歡研究一些藝文歷史小知識,想寫完一本小說,想畫出喜歡的圖。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