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貿易路線的歷史(七)

從上一篇文章中漢朝與羅馬的貿易路線圖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有傳統絲路、南方絲路與海上絲路等三條連接古代歐亞大陸的交通路線,但因交通手段與地理環境等因素,一直到元朝歐亞大陸上的來往仍以傳統絲路為主,不過到了十五世紀開始有了轉變。

地理大發現

地理大發現(英語: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時代海權時代發現時代大航海時代)指從15世紀到17世紀時期。該時期內,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在這些遠洋探索中,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與此同時,歐洲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瓦斯科·達伽馬、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胡安·德拉科薩、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喬瓦尼·卡波托、胡安·龐塞·德萊昂、斐迪南·麥哲倫與胡安·塞瓦斯蒂安·埃爾卡諾等。

在當時,遠洋航行意味著冒險:他們無法準確測量經度,木製船殼無法抵抗船蛆的侵蝕,儲備的食物不適合長期航行,船上的衛生與生活條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的雙重驅使,這些人所進行的探索極大地擴展了已知世界的範圍。

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東西方在文化、貿易之間的聯繫大大增加,使西方文明擴展至全世界,同時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國土擴張及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新航路的發現,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複雜而矛盾的,除了物資交流外,因帶給原住民的常是死亡和佔領,可說是一部大侵略史,直至近年美洲國家才開始關注原住民權益。對於地球生態的影響的也是極巨大的,例如哥倫布大交換。

背景

誠如筆者之前提到過的事實,自古以來,西方便有著兩條通向東方的貿易路線:其一是始於埃及和伊拉克的海上路線,其二則是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陸上路線。海上路線利用了季風的特點:在每年的4月到6月之間,船隻從蘇伊士或巴斯拉出發,分別經由紅海或波斯灣進入阿拉伯海,再順著從海洋吹向大陸的西南季風航往印度洋和中國海。大約在6個月後,也就是在10月到12月之間,吹向海洋的東北季風又會將航船帶回其始發地。作為陸上路線的絲綢之路,其貿易路線西起地中海東岸(主要有亞歷山卓港、大馬士革與阿勒頗等城市)與黑海沿岸。從這些地方出發,經過裏海南部進入亞洲並穿過巴格達,分為幾條支路穿過內陸地區後再匯集於鹹海附近。在中亞的布哈拉,開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與阿格拉。經過布哈拉,到達帕米爾北部的撒馬爾罕後,絲綢之路再次出現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圖,往東穿越中亞,並沿崑崙山脈或天山山脈行進抵達中國城市西安。

探索時代的開始,是由於商業貿易上急迫需求的刺激。最初的遠洋航行,是為了尋找從西歐前往亞洲的海路航線,以帶回東方的香料。因為,從陸路到達亞洲的路程十分遙遠,商隊必須穿越亞洲的多個地區;而當時歐洲同亞洲的貿易已被威尼斯和熱那亞等地的義大利商人壟斷。穆斯林在大部分時期裡都控制著通往東方的各條商路。亞歷山大、阿勒頗與大馬士革被稱為當時的「鐵幕」。只有在13世紀下半葉到14世紀,當成吉思汗家族的蒙古帝國極盛時,以馬可·波羅為代表的歐洲人才與「契丹」取得了聯繫。已有的貿易路線可以運送寶貴的香料,但卻不得不遭受沿途關卡的層層盤剝,貿易受到了嚴重影響;這還沒有算上多變的政治局勢和盜匪的騷擾。進入十五世紀,威尼斯受到鄂圖曼土耳其的封鎖與入侵,西方人急迫地需要找到一條通往東方的新商路。在當時,地圖學、航海術與造船術都取得了可觀的進步。隨著技術的進步,卡瑞克帆船與卡拉維爾帆船相繼在伊比利半島出現,遠洋探險成為了可能。這些融合了傳統阿拉伯船隻與傳統歐洲船隻(可能也有中世紀前期維京人的造船技術,畢竟維京人航行於波濤洶湧的北海與大西洋,其船隻應也足以抵禦風浪)特點的帆船,首次能離開風平浪靜的地中海,安全地航往大西洋的開放水域進行探索。

伊比利半島上的王國的社會結構類似於公司。世家門閥中施行長子繼承制,家庭中的長子可以繼承家產,次子則可能剃髮出家,成為修士,或在同摩爾人的戰鬥中碰運氣,用努力來贏取榮耀和土地。當伊比利半島的土地都被征服者們瓜分殆盡後,北非的廷吉塔納茅利塔尼亞便成為了征服者們的新目標。葡萄牙先於卡斯提亞完成失地收復,並已開始在北非建立殖民地。亞拉岡亦先於卡斯提亞完成失地收復,並已派遣探險隊去尋找直接穿越地中海的新航線。在卡斯提亞完成收復失地運動後,伊莎貝拉女王下令軍隊繼續征戰非洲。然而,向西通往印度(實際上是美洲大陸)新航線的發現,改變了她原定的計劃,從而持續了近8個世紀的征服活動也得以在這片未知土地上繼續下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