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傳統絲路外,還有多為歐亞大陸北部之游牧民族使用的草原絲綢之路、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以及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
其中陸路方面,從蒙古草原出發,穿越西伯利亞進入東歐的草原絲路,在宋代至元代是成為連接東西文化交流最為主要的通道,當年中國與中亞、西域的商業貿易活動嚴重依賴這條路線,元代開始則為海上絲綢之路。
漢朝和羅馬帝國的聯繫管道
雖然漢朝和羅馬帝國位於歐亞大陸的兩端,但是兩大帝國之間依然有小幅度的接觸,不過,貴霜帝國等一些國家在地理上阻隔了漢朝和羅馬之間的交流,這導致了兩國對對方的了解並不是非常透徹。
97年(永元九年),東漢名將班超曾經試圖派遣甘英由陸路出使羅馬,但是由於安息國的阻撓,甘英沒有成功抵達羅馬。漢朝的史書中也記載了羅馬皇帝安敦寧·畢尤曾經派遣使者出訪漢朝,他的繼任者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也曾經派遣過使者,並於166年(延熹九年)登陸漢朝日南郡後前往洛陽。
漢朝與羅馬帝國通過陸地和海上的絲綢之路,進行商業貿易,漢朝出口精美的絲綢到羅馬,而羅馬則出口玻璃器皿和高品質的衣服布料到漢朝。
在古典時期的文獻中,塞里斯這個拉丁名詞意思浮移不定,而且可以涵蓋自印度、中亞以至中國的亞洲人,導致西方對古中國的辨識出現嚴重的扭曲。在中國的紀錄中,羅馬帝國被命名為大秦,即甘英所言「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明顯地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認為羅馬帝國就像另一個中國一樣位於世界的另一端。「秦」最初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華夏範圍以外比較落後的西方諸侯國,其文化、經濟和修養都比周邊山戎,犬戎、狄人高。漢學家蒲立本認為「需要強調的是,在最初,『大秦』這中國概念乃受到對西方的古代虛構想像而被混淆」。公元96年—192年為羅馬治世,又叫作五賢帝時期,即羅馬帝國的頂峰時期。
漢朝與羅馬之間的絲綢貿易,使得羅馬人開始狂熱的追求絲綢製品。因為漢朝與羅馬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貿易聯繫,貴霜帝國等中亞國家則扮演了貿易中介的角色,從漢朝與羅馬的貿易中賺取利潤。
在古羅馬作家、科學家老普林尼的著作《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中就有許多關於絲綢製品和絲綢貿易的記載:
“
遙遠的東方絲國在森林中收穫絲製品,經過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羅馬,使得羅馬開始崇尚絲製衣服。
”
——老普林尼,自然史 六,54
老普林尼也曾估算過羅馬與東方諸國進行貿易的貿易額:
“
保守估計,印度、塞雷斯和阿拉伯半島每年可以通過貿易從羅馬帝國賺取10000萬塞斯特斯的利潤,這便是我們羅馬帝國的婦女每年用作購買奢侈品的花費。
”
——老普林尼,自然史 12,84[12]
在馬王堆漢墓一號坑出土的梭織絲綢紡織品。
由於進口絲綢製品導致大量黃金從羅馬流向其他國家,羅馬元老院決定頒布一些法令來禁止人們穿戴絲製衣服:
“
只有完全能遮蓋住身體的東西,才可以稱之為衣服……丈夫不能容忍讓其他男人看到自己的妻子穿著輕薄可透的絲製衣服。
”
——塞內卡,Declamations Vol. I
羅馬歷史學家弗羅魯斯也曾多次描述過被派遣訪問絲國的使者:
“
薩爾馬提亞和斯基泰都曾派遣使者出訪絲國,他們帶著誠意以及大象、寶石、珍珠等禮品進獻給絲國。使者們長途跋涉,花費4年時間,以自己的誠意來換取絲國的友誼,他們以膚色證明了他們來自大陸的另一端。
”
——弗羅魯斯,Epitomae 二, 34
公元1世紀,羅馬人已經知道了抵達漢朝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和扶南國的海上航線,用此航線進行商業貿易。1940年,法國考古學家路易斯·馬勒萊就在越南南部金甌角的古海港澳蓋遺址中發現了古羅馬帝國的錢幣。
精美的羅馬玻璃經由亞歷山大和敘利亞出口到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此外,羅馬的黃金刺繡地毯、金顏色的布料和石棉布也深受漢朝民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