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大歷史》張騫(?-公元前114年)

張騫(?-公元前114年)是中國漢朝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與政治家。他的事蹟和偉業主要集中在他出使西域的過程及其對於漢朝與中亞地區的交流促進。以下是張騫的主要事蹟與歷史貢獻:


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張騫出使西域圖,唐代初期(618年到714年)繪製



1. 首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

  • 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對抗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這次出使是張騫一生的重大事件。
  • 張騫從長安出發,經過匈奴的封鎖地區,途中被匈奴俘虜,受困10餘年。
  • 雖然被俘期間生活困難,但張騫不屈服於匈奴,最終成功逃脫,並抵達西域的大月氏,實現了外交使命。
  • 雖未能與大月氏聯合,但張騫開拓了漢朝與中亞地區的交流路徑。


---知識卡----

張騫(?-公元前114年)是西漢時期的重要外交家、探險家和軍事將領,以首次出使西域的壯舉而聞名。他的行動對於漢朝的國際關係、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具有深遠影響。


張騫首次出使西域的背景(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

  • 時代背景: 漢武帝時期,漢朝面臨匈奴的威脅。為削弱匈奴勢力,漢武帝希望聯合位於西域的月氏人(當時被匈奴擊敗,遷往中亞),形成對抗匈奴的同盟。
  • 使命: 張騫受漢武帝派遣,率領約100人使團,出發前往西域,尋求與月氏建立聯盟的機會。

首次出使的主要事蹟與經過

  1. 途經匈奴地區: 張騫的使團在出發後不久,被匈奴攔截,張騫被扣留多年,但他保持使命的忠誠。
  2. 成功逃脫並繼續任務: 張騫最終成功逃離匈奴控制,前往西域,抵達大宛、大夏等地,並與月氏人接觸。
  3. 月氏人拒絕結盟: 雖然月氏人對匈奴有怨,但已在中亞定居,無意回到故土與匈奴對抗。張騫的結盟目標未完全達成。
  4. 帶回重要信息: 儘管結盟失敗,張騫掌握了西域諸國的地理、物產、文化和商業信息,特別是絲綢之路沿線的貿易潛力。
  5. 漫長的回程: 在回程中,張騫再次被匈奴扣留,但最終成功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出使經過。


初為漢武帝郎官,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由匈奴人甘父作嚮導,率領一百多人,浩浩蕩蕩從隴西(今甘肅)往媯水(今烏茲別克阿姆河一帶)流域出發,出使大月氏,相約共夾攻匈奴。中途在祁連山遭匈奴俘虜,當時匈奴的首領單于沒有殺掉他們,而是把張騫囚禁起來,歷時十年,其間還讓他娶了匈奴女人為妻,甚至生了一個兒子。但張騫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使節身份,始終保留著使節的象徵——「漢節」,等待完成漢武帝交付他們的使命。


偉業與影響

  • 絲綢之路的開啟: 張騫首次出使西域的探索,奠定了後來「絲綢之路」的基礎,漢朝開始與中亞、印度等地建立聯繫,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與商業貿易。
  • 西域的開拓: 張騫帶回了許多重要的情報,使漢朝了解了西域諸國的實力與資源,進一步促成了漢朝對西域的影響力擴張。
  • 文化交流的催化劑: 張騫的行動促進了漢朝與中亞、印度的文化、技術和物種交流(如葡萄、苜蓿、胡麻等)。
  • 外交與軍事突破: 雖然首次出使未能與月氏結盟,但這次行動展示了漢朝在外交和軍事上的進取心,為後來對匈奴的戰略提供了更多選擇。

張騫的出使西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有計劃的跨國外交行動,開創了漢朝與外部世界交流的先河,也為後來中國的對外關係樹立了典範。

-------


2. 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鞏固漢朝與西域的聯繫,並促進絲綢之路的通道建立。
  • 此次出使,張騫到訪了烏孫等地,進一步拓展了漢朝的影響力。
  • 他的外交行動使西域各國加深了對漢朝的認識,為後來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鋪平了道路。


---知識卡----

張騫是中國西漢時期的一位著名外交家、探險家和軍事家,對於中西文化交流和絲綢之路的開拓具有重要意義。他的第二次出使西域發生在公元前119年,是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外交活動,以下是詳細描述:


背景

  • 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成果:張騫在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的第一次出使中,聯絡大月氏未果,但獲得了大量關於西域各國的地理和經濟情報,為漢朝開啟與西域的交流打下基礎。
  • 第二次出使的目的:西漢在漢武帝的支持下,為了鞏固與西域國家的聯繫,對抗匈奴,進一步加強對西域的影響力,漢武帝派遣張騫進行第二次出使。

出使的過程

  1. 規模:這次出使的隊伍規模遠大於第一次,據記載包括300多名隨行人員,攜帶了大量財物,用以增強外交影響力。
  2. 路線:張騫再次途經河西走廊,深入西域多國,包括烏孫、康居、大宛等地。
  3. 外交活動: 與烏孫建立了密切聯繫,增進了漢朝與西域國家的關係。 聯絡其他西域小國,進一步傳播漢朝的威信。

成果與影響

  1. 絲綢之路的拓展: 張騫的出使促成了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的進一步交流,正式開啟了絲綢之路的繁榮。 漢朝的絲綢、鐵器等物品開始大量輸往西域,西域的馬匹、葡萄、苜蓿等物品也被引入中原。
  2. 削弱匈奴勢力: 漢朝通過聯絡西域國家,形成了抗衡匈奴的聯盟,大大削弱了匈奴對西域的控制。
  3. 文化交流: 張騫帶回了許多關於西域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的資料,極大地豐富了漢朝對外界的認識。

總結

張騫的第二次出使西域不僅促進了漢朝與西域諸國的聯繫,還奠定了中西交通的大格局。這次外交行動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象徵著東西方交流的開始,也是絲綢之路輝煌歷史的起點。



3. 促成絲綢之路的建立

  • 張騫的探險與外交開啟了中國與中亞、印度、波斯等地的貿易往來。
  • 他帶回來的資訊,促使漢朝開始與西域各國進行大規模的商業活動。絲綢之路因此逐漸形成。
  • 張騫的努力讓中國的絲綢、鐵器等產品傳播到中亞,反之,西域的葡萄、胡麻等物品也傳入中原。

4. 引進西域物產與文化

  • 張騫將西域的植物、動物和文化資訊帶回中國,如葡萄、苜蓿、石榴等農作物。
  • 這些新物種的引進不僅豐富了中原的物產,還促進了農業技術的進步。

5. 影響與歷史意義

  • 張騫的出使具有開拓性意義,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位外交家」。
  • 他的探索與聯絡奠定了漢朝在西域的戰略基礎,促成了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早期交流。
  • 張騫被後人視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其事跡成為中外交流史中的重要篇章。

張騫的生平與事蹟顯示了他非凡的勇氣、智慧與對國家忠誠。他的冒險與外交活動不僅開創了漢朝與西域的外交先例,還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