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出發點是松浦彌太郎以自身經驗為基礎,假設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
其中有三大要點,作者希望年輕的我們能銘記於心:
要點1:『絕大多數求才若渴的人,隨時都在尋覓千里馬』
要點2:『人們隨時都在找尋能幫助自己的事物』
要點3:『收入多寡,與帶給他人感動的質量成正比』
看了一下自己的閱讀紀錄,好像特別喜歡這種列點式的書,
很適合在生活中的零星時間閱讀。
07 堅持每次只買一本最想擁有的書
這本也想買,那本也想買,但最後卻只挑了一本,經歷這段過程後被相中的書,便有了屬於他的故事,當然有時也會發現事後覺得應該要買另一本書的遺憾。即便失敗,都會有自己的故事。
不管是在人生的路口思考,還是生活中遇到的小事,每次面對需要做出抉擇的事情,就會被選擇困難症困擾著......我總是什麼都想要,不願意失去哪一邊,明知道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卻又做不到真正的取捨。雖然作者描述的是買書,但用來詮釋「選擇」這件事好像也挺適合。一下子就不那麼糾結該怎麼選擇,因為不論最後選擇的結果如何,都有它自己的故事,當然可能會後悔,不過後悔也算是故事的一環吧?
12 養成列出十大清單的習慣,讓思考活絡
隨著生活逐漸忙碌,越來越少機會停下來觀察生活周遭正在發生的小事,只專注在處理工作、課業,很少思考除此之外的事。或許我也該試著列出清單,增加對於事物的敏感度,練習觀察、思考,去了解自己。也希望在了解自己的喜好之後,能更深入的探究。先從簡單的「十大最喜歡的手搖飲料」開始吧,畢竟是個愛喝手搖的台灣人!
37 別忘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誰都可以輕言:「我一點都不幸福。」但之所以不幸福,不就是因為自己的選擇與生活本質背道而馳嗎?
作者提到社會上處處充斥著快速賺錢、輕鬆致富、年薪破百萬的宣傳字眼,而年輕的我們多多少少會被吸引。但是會賺錢不代表就是人生勝利組,畢竟幸福是肉眼看不到的東西,只能自己去判斷,就算是生活樸實,只要自己覺得幸福就行了。關於金錢與幸褔的關係是不是成正比,每個人有自己的定義,不必為了追求世人眼中的勝利組,犧牲了生活的本質。
43 改變觀點,才能提升層次
要是沒有試著從「假設」的觀點想像一件事情,勢必難以突破既有的框架。
看這本書的同時,我也正在閱讀喬治.雷可夫《別想那隻大象!》,書中提到「框架是形塑我們看待世界的心理結構」,形塑著我們的思想與行動。在生活中總有需要跳出框架思考或是理解他人框架的時候,我想練習「假設」是一個簡單的好方法。假設自己是上位者、專家,這時他們會怎麼做?換個立場與身分,從中思考他人需求與想法,找到問題點,為自己創造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