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波羅的海發生了一起重大事件,兩條海底通信電纜在瑞典領海內被切斷,對當地及鄰近國家的電信服務造成了嚴重影響。此次事件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中國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使得事件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引發了有關國際安全、地緣政治競爭及未來風險的深刻討論。
2024年11月17日至18日,位於波羅的海瑞典領海內的兩條海底通信電纜——分別是BCS東西互聯光纜與C-Lion1光纜——遭到破壞,這兩條電纜對立陶宛、瑞典等國的網際網路流量起著關鍵作用,特別是BCS電纜,它承載了立陶宛約三分之一的網際網路流量。事故發生後,瑞典和立陶宛的電信服務受到了重大影響,相關國家迅速啟動調查程序。
此次事件的調查揭露了中國貨輪「伊鵬3號」在事發前後出現在事故海域,並在事件發生時關閉了船隻的自動識別系統(AIS),這一行為被認為有隱匿行蹤的嫌疑。調查進一步顯示,該貨輪在事發時可能故意拖動船錨,並進行了不尋常的航行,這使得「伊鵬3號」成為此次事件的關鍵嫌疑對象。儘管中國政府否認與此事件有關,但調查人員對其與事件之間的關聯仍然持有疑慮。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擁有一項海底電纜剪斷技術的專利。該技術涉及在船錨上安裝切割刀,利用拖曳錨鏈的力量快速切斷海底電纜。這一技術的潛在軍事用途引發了專家關注,認為這種技術可能被轉化為軍事行動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當前地緣政治日益緊張的背景下,可能被用作“灰色地帶戰爭”中的一種手段。專家指出,中共的這項技術因其隱蔽性和高效率,讓其在潛在衝突中可能具備不小的優勢。
此事件迅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關注,特別是瑞典政府對中國的反應。瑞典政府要求中國協助調查事件,並要求「伊鵬3號」提供詳細信息。然而,中國外交部則否認責任,並表示願意合作調查。面對國際壓力,中共強調其船隻的合法航行權,並試圖將焦點轉移到其他議題。
此外,波蘭和其他歐洲國家表達了對瑞典立場的支持,強調團結對抗外部威脅的重要性。這一外交角力顯示出,波羅的海的安全問題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涉及歐洲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和影響力角逐。
此次事件發生的背景是俄烏戰爭持續升級,波羅的海作為歐洲重要的戰略水域,對各國的經濟、通信和能源安全至關重要。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對抗加劇,使得波羅的海成為軍事與政治競爭的熱點。在這樣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破壞基礎設施、特別是海底通信電纜,已經不僅僅是對某一國家的挑釁,更可能是國際間大國博弈的一部分。
專家認為,波羅的海的海底通信電纜破壞事件可能不是孤立事件。在中共技術逐步進步的情況下,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類似的破壞行為,這對全球通信基礎設施構成了潛在威脅。為了應對這一風險,專家提出了若干防範建議:首先,各國應加強對海底電纜及其周邊水域的監控,利用高科技手段發現可疑活動;其次,應提升海底電纜的設計安全性,選擇更耐用的材料來抵禦破壞;最後,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共同制定應對方案,以確保全球通信安全不受威脅。
波羅的海電纜破壞事件深刻揭示了當前國際政治中基礎設施安全的重要性。隨著地緣政治的複雜化,尤其是在俄烏衝突的影響下,未來類似的事件可能會層出不窮。全球各國必須加強合作,透過技術、外交和軍事層面的綜合應對來應對日益增長的安全挑戰,確保全球通信網絡的穩定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