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很多中學生都將中學成績視為人生的標準。成績差就是人生完蛋;成績好就是人生勝利組。有人認為DSE/學測是人生最大的關口,也有人在中學一、二年級就以成績為自己定案。一旦考不好就開始討厭學習。
「啊!我段考爛掉了,不想再學習了,反正我程度只有這樣」
可是啊,明明將來還有大學大專,還有幾十年要辛苦,為什麼要以短短六年的表現定義自己呢?
在中學什麼屁都要讀,在大專時期可以選擇有興趣的學系。換句話說,以往拉低你平衡分數的科目都掰掰了,不爽嗎?那麼早為自己蓋棺論定幹嘛?
第二,學習=/=中學課本知識。你想想中學所謂「知識」的由來。你去問問大學畢業生,科學的定論不用講,但語言、文學、歷史、社會方面的科目,沒有人會覺得那些是絕對的知識。很多都是看法而不是定論。課本內容跟不上學術界新發現範圍的多的是。知識不在中學課本裡面,重點在於你有沒有自己去吸收知識,有沒有挖掘、反思的能力。
你的中學物理爛,不代表人生完蛋。你的中學數學爛,不代表成功與你無關。
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