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心得】最美的傷口,要揭開才會痛——紀錄片《我們的海洋》(上)

這篇文章,是我對 Netflix 紀錄片《我們的海洋》的心得分享,分上下兩篇。上篇(本文)含精彩回顧、個人感受、反思;下篇是人類危害統計和行動建議。

歡迎點選「目錄」尋找「 ▋ 」和「 → 」符號,直接跳到感興趣的段落!本文所有未特別註明來源的圖片,皆為紀錄片畫面。


本片透過電影般的取鏡、剪輯、配樂,巧妙捕捉了海洋的魅力,相信無論是否喜愛海洋、自然,都會被它吸引!很推薦需要放鬆時觀賞喔!

另外,有趣的是:本片旁白是歐巴馬(沒錯,就是美國前總統)。




▋ 溫柔與沉重的交界


座頭鯨的呢喃穿透浪潮,隨著輕緩的音符,迴盪於湛藍水域中——

溫柔巨人優雅地劃過海水,於淺海微光中投下剪影。當旁白道出母鯨來歷,幼鯨隨即探出媽媽身後。

以大洋作產房,氣泡音作搖籃曲,兩條鯨緊緊依偎相擁著。這般畫面,想必早已擄獲許多人的心靈,讓我們不知不覺追隨洋流的腳步,為接續的刺激和療癒、溫情與血腥、狂野之美,及所有殘酷的醜惡,一一譜寫序章。


太平洋中,座頭鯨母子的擁抱


鏡頭拉遠,兩條尾鰭於無垠汪洋中顯得渺小,小到倘若不曾見過這一幕,我們大概難以想見海洋中有多少值得感動的瞬間。然而,「溫馨」不是自然界永遠的主調——鏡頭一轉,數道黑影破水而出,直指這對母子。

雄鯨的求偶追逐戰正式展開。

重達 72 公噸的鯨脂互相碰撞,激起浪花和震天巨響。巧妙的運鏡勾勒出緊繃氛圍,有如動作片的臨場感令腎上腺素隨之飆升,輔以電影等級敘事和激昂的配樂,令人捨不得移開視線。

激戰過後,這對座頭鯨母子得以安養,但海洋生態可沒有停歇的一刻——

蓬勃的海藻林、魚群環繞的海中高塔、撲面而來的巨浪……,在這一幕幕震撼場景之後,接著的卻是冰河崩毀、垃圾充斥沙灘。就連素來優雅的鬼蝠魟和章魚,也不得不委身於塑膠瓶罐之間。


印度洋海底的垃圾


面對汙染和暖化,海洋生物首當其衝,卻仍以各自的智慧適應變遷。生命的強悍猶如一道美麗的創傷,既令人動容,又令人心碎,而這部紀錄片——《我們的海洋》,恰恰捕捉了人類與海洋互動的一體兩面。


「我們的海洋」,真的是「我們」的嗎?

這是我在觀影途中和過後,不斷思考的命題。



▋ 海洋的美麗與哀愁


在這個紀錄片中,你不會找到任何 NG 片段。每一幕,都有如電影精華——

烏賊和其他魚類或威嚇、或共舞、或衝撞的求偶競爭;虎鯨從北極到南極,從「搶灘」到「破冰」的狩獵技能;海豚用神奇海螺當捕魚陷阱;海狗和象鼻海豹的脂肪大亂鬥、康氏矮海豚把逃命當遊戲的生存之道……。

還有太多、太多精采畫面,我實在難以抉擇要描寫誰,但礙於篇幅,若一一陳述,這篇文章恐怕要寫到天荒地老了。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到 Netflix 觀賞原片喔!


其中,我覺得相當奇幻的是:煙火般的微生物燈光秀、海洋生物的保健室。

還有,在驚嘆之餘引人反思的垃圾入侵。


→ 微生物燈光秀


夜幕降臨,而海面明亮依舊。

青藍色在一片墨黑中如電光般流竄,化為點點星塵,時而聚集、時而炸出絢爛的煙火。海獅旋身甩尾,劃出螺旋狀的光跡,就像動畫中精靈或神仙教母的魔法——

這是 100% 純天然的生物傑作: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產生的生物光,又稱為「藍眼淚」。這個現象,在臺灣馬祖、美國加州、澳洲維多利亞州等地都能看到,而紀錄片就是捕捉了加州外海的景象。


加州海獅在捕獵剛吃下夜光藻的沙丁魚


夜光藻受刺激時會發出螢光,目的可能是防禦掠食者。而吃下夜光藻的沙丁魚,體內也會發光,加州海獅就是利用這點來捕食,所以才會形成上圖的魔幻畫面。


→ 魟魚的保健室


在東非莫三比克外海,有片特別的海域。

鏡頭穿過線狀的珊瑚群(海鞭),一隻鬼蝠魟迎面而來,無數繽紛的小魚貼身護送。在這富饒之地,時間似乎隨著魟魚輕緩的振翅放慢了。而這氛圍,也正好適合它的功能——魟科和鱝科生物的保健室。


小魚咬掉受傷組織,促進傷口復原


受傷的鬼蝠魟、魟魚、龍紋鱝等生物,都會在此地養傷。當地熱帶魚幫他們咬掉受傷組織,預防感染和刺激修復,讓其得以繼續優游於汪洋。

此時,掠食者威脅和人類危害似乎都被隔絕在外。他們只消靜靜停留,任由魚兒在身邊穿梭,一口一口地,咬掉所有苦痛和生存的煩憂。


因魚翅而聞名的瀕危物種——龍紋鱝也來到保健室


很漂亮,對吧?整部紀錄片有 5 集,共 5 小時內容,每一段都是這種等級的精緻紀錄喔。

但是,正如開頭所說,「溫馨」不是自然界永遠的主調。除美麗畫面之外,《我們的海洋》也記錄下若干令人心疼的畫面。


→ 垃圾中的漫遊


充斥塑膠垃圾的海床,有如戰地廢墟般混亂。一隻條紋章魚從垃圾袋裡探出頭來,正準備尋覓狩獵時的最佳掩蔽物……

他爬過沙地,摸摸鋁罐、碰碰酒瓶,還塞進塑膠杯裡試用,再搬來兩片蚌殼,捕獵陷阱終於完成了。享用大餐後,他把殘渣丟離藏身處,正如同人類丟棄塑膠那般;前者不出幾天就能分解,而後者則須百萬年。


印度洋的條紋章魚躲在垃圾堆裡


不只塑膠垃圾,處理不當的漁業廢棄物也對海洋造成莫大傷害。

順著水流纏上身體的漁網、繩索,往往在大型魚類身上留下烙印。不只紀錄片中的鬼蝠魟、鯨鯊等,臺灣也不時能見鯨豚遭勒斃、擱淺的新聞。

若以文字描述,這些事似乎離我們相當遙遠。但面對紀錄片清晰的畫面,傷口深可見骨,也是一刀刀剜在觀者心上。


鬼蝠魟被漁具纏住,如果無法擺脫,最後身體將被切穿


不僅止於海中生物,以海為生的北極熊同樣遭遇威脅。

童心未泯的幼熊,像寵物貓狗般玩耍著,媒介卻是人類拋下的粗繩索。一不注意,這個「玩具」就可能變成凶器,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小北極熊被漁具繩索纏住(事後已掙脫)



▋ 廢棄物的海洋蒙太奇


整部紀錄片中,令我震撼、驚豔的場面數不勝數,但不得不提最後一集末尾的這段跳接。

從茫茫水域中的浮球,到島嶼邊上一抹人工黃色,再到好奇北極熊口中不能下嚥的「食物」……。

「人類已經散佈多少這樣的垃圾,又都去了哪裡?」這個問題,隨即浮上我的腦海。

而《我們的海洋》用了三個畫面,給出無聲的答案。



▋ 總結:我們終於看見這道美麗的傷


觀賞《我們的海洋》之前,諸如「海洋保育」、「珊瑚白化」、「垃圾汙染」等環境問題,在我腦海中經常只是模糊字眼。這個坐擁 70% 地表的水體,距離社會不夠近,不足以讓我們舉手投足都想起要關懷海洋;距離人類不夠遠,而無法逃脫商業與工業無處不在的傷害。

人類是矛盾的——我們驚嘆於生命韌性之美,卻同時無情地一再挑戰其極限。從外表看來,海洋是片永遠無垠且安定的樂園,乘載富足的漁獲、優雅的鯨豚、艷麗新奇的各種生物,但當鏡頭聚焦於事實,卻揭開了我們平時不受正視、已然化膿腐敗的傷。


或許你會想:「看了這麼多,我們到底能做什麼?」

一個人的力量似乎太渺小,小到倘若未曾實踐,我們就難以想像聚沙成塔的力量。如果毫無方向,而想「做環保」、「做保育」,不免過於抽象了。


但沒關係,我們可以在下篇探討如何用日常中不費力的實際改變,默默幫助海洋。敬請期待!



你看過《我們的海洋》了嗎?你最喜歡哪一幕、哪一種生物呢?

還沒看過的話,不如現在就去觀賞原片吧!

如對本文有任何想法、建議、指教,也都可以留言告訴我喔!




▋ 後記

看完這部紀錄片的感思太多,又不受控地四處查找資料、思考解方(我畢竟不是專業環保人士或相關興趣者),於是不得不分成兩篇來寫了。

希望能在下週寫完續集!


▋ 常見 Q&A

  • Q:《我們的海洋》有中文字幕嗎?
    A:有,還附多語言旁白(無中文配音)。
  • Q:適合小朋友觀賞嗎?
    A:建議親子共賞。雖然影片精美,但有些見血、打鬥場景可能需要適時解釋。也很適合機會教育環保意識。
  • Q:為什麼旁白是歐巴馬?
    A:原因有三:
    1. 歐巴馬在任時推動多項海洋保育政策。
    2. 本片製作者高地製片公司(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為歐巴馬夫妻創立。
    3. 歐巴馬的聲線沉穩、清晰,很適合這種風格的紀錄片。
    英文媒體:「小布希的注意力能被旁白維持住嗎?拜登的旁白能維持我們的注意力嗎?川普知道魚是什麼嗎?」


▋ 延伸閱讀


▋ 關於「隨機人類 Random Sapiens」

  • 點我,去逛逛「隨機人類 Random Sapiens」的沙龍
  • 點我,去看看「隨機人類 Random Sapiens」的方格子帳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我們的海洋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